关灯
护眼
字体:

(综同人)综红楼之重生之后(260)+番外

作者: 松影明河 阅读记录

对此,林如海也不着急。

毕竟,六部之中,有品级的官员是有数的,但那些没有具体品级的书吏,却是多的很。

既然这一个不肯为他所用,那他就找另一个嘛。

虽然不是祠祭司做惯了的,但这些书吏不比官员们每几年都要调动一番,他们一旦进入了哪个部门,那是一辈子都要呆在里面的。

礼部的书吏很多,但需要做的事就那么多,能抢到的固然要想法子保全自己还不容易得来的权利,那些抢不到的也未必就甘心。

他们平日里虽然不会冒头,但却会默默地学习,充实自己,以便机会到来的时候,可以迅速抓住,挤掉同僚,取而代之。

因此,林如海稍稍露出了点儿意思,立时就有一个姓文的和姓苏的书吏向他靠拢。

文书吏与苏书吏都不是小年轻了,但三十出头的年纪,在仕途上也称不上大,还有敢拼一拼的勇气。

再加上常年不得志,这一回靠向林如海,也是孤注一掷了。

林如海考察了几日,见二人对礼部各司的事物虽不说了如指掌,但什么事儿该怎么干却也门儿清。

他就知道,这两个不是混日子的人。

因此,他私下里承诺二人,日后外放的时候,如果二人愿意,可以跟着他一块儿,先做几年幕僚,等到了合适的机会,会安排他们做属官。

吏和官之间,有一道极深的分水岭,若是没有人提携,像他们这种小吏,一辈子也别想跨过这个分水岭。

如今林如海承诺了愿意提携他们,哪怕说的模棱两可,也值得两人拼上一拼了。

苏书吏因家离衙门比较近才,平日里回家会比较晚一点儿。

他会把林如海第二日该看的卷宗整理一遍,放进林如海的班房再走。

林如海如往常一样,进了礼部先画了花押,就到班房去看苏书吏整理出的卷宗。

他拿起第一卷 ,刚翻开了一页,便有一张三指宽的纸条飘了出来。林如海微微一怔,便若无其事地捡了起来。

纸条上是苏书吏的字迹,林如海匆匆扫过,将上面的内容尽收眼底,便送到烛火上点燃,投入了茶杯之中,并浇上了昨夜剩的残茶。

而这碗茶,等文书吏或苏书吏来了,自然会替他处理掉,不会被任何人发现。

花了一个时辰将卷宗看完,林如海慢悠悠地走到礼部藏书阁的门口,推开门望了一眼,便又似突然想起了什么似的,把门关上了。

然后,他施施然转过身来,眸光一扫,正好看见一个正在整理文书的小吏迅速收回了目光,仿佛从来没有抬过头。

想到苏书吏给他留的那个字条,他招呼了苏、文二书吏一声,抬步便出了礼部,到武英殿去了。

——无论是谁想干什么,他暂时都不想接招。

他总觉得最近会有什么大事要发生,还是先避过了这段风头,再图其他的好。

第134章 林如海(十三)

因着这会儿开国不过两代, 朝廷里还是拨了不少人专门给前朝修史。

武英殿乃是皇室藏书量最大的一处地方,那些学究博士们每日里来来去去的,倒是热闹的很。

林如海到的时候,正碰上几个老儒在争论前朝惠帝之事。

这个惠帝的一生, 可谓是顺风顺水。

他爹一辈子生了八个女儿, 临了才得了他这一个儿子, 还是继后所出的嫡子。

从小金尊玉贵, 宝贝疙瘩一样的捧大,亏得他竟没长成个不学无术的纨绔。

他只是不识民间疾苦而已。

惠帝的许多想法都很是天真,偏又不肯听人劝谏, 很是闹出了不少笑话。

后来, 就有几个很会顺着他的心思溜须拍马的佞臣出了头, 许多忠良肱骨之臣都被害得家破人亡。

若是惠帝一辈子都这么着了, 也就用不着这群修史的人争论来争论, 直接给个“昏君”的大戳, 盖棺定论也就是了。

可偏偏这惠帝人到中年, 突然就幡然悔悟了。

举贤任能, 广开言路,硬生生又给前朝来了个中兴。

于是, 一部分人就认为他知错能改, 善莫大焉, 放下屠刀, 立地成佛什么的;

另一部分则觉得他功不掩过, 应该着重渲染他前期的残暴昏庸, 让后世帝王有所警醒。

这年头,大儒当面辩论可不多见,大家都讲究“以文会友”。

而有了文章传播这段时间的缓冲, 脑子里不该有的热量也都冷却了下来,说出的话也就更理智、更要脸。

当面辩论就不一样了,对手随便一句话戳中了自己的肺管子,当时脑子一热,就不一定会喷出什么大实话来。

很多时候,原本心平气和的学术讨论,就会演变成拳脚相加。

但是相应了,这种现场辩论,少了润色的时间,大家全凭急智,也会产生许多灵光一现的金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