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综同人)综红楼之重生之后(757)+番外

作者: 松影明河 阅读记录

再则,贾赦天生就嘴甜,平日里吃一块儿糕点,也要往史氏嘴里塞,让史氏一块儿吃。

有这么贴心的一个小儿子,史氏自然是心满意足,把那和婆婆争圣的心也去了几分。

她一个女人,这辈子求的是什么呢?不就是丈夫敬重,儿子贴心吗?

不过,贾政暂时是不可能知道的。

自他说了喜欢读书以后,孙氏就张罗着让人给他量身打造特制的书桌,还有小号的毛笔、砚台。就是被人名家注解过的书,孙氏也亲自到宫里去,找圣人求了一批。

且不说贾政对此是如何一边妒忌一边得意,那边贾代善也找到了一个老秀才,专门给贾政启蒙。

那老秀才年轻时家贫,考上了秀才之后,不忍心母亲和妻子再为他读书操劳,就决定不再往上考了,在家里开了个私塾。

迄今为止,老秀才已经教了有二十年的书,给无数童子开过蒙。只是如今年纪大了,教不了那么多学生了,这才解散了私塾。

贾代善派人调查过之后,觉得他挺合适的,就报给了贾源。

如今,贾源已经是半荣养的状态了,除了点卯,基本上不去衙门里。

因而,贾源就找了个阳光明媚的好日子,亲自去这老秀才家里拜访。

那老秀才活了大半辈子了,早就老于世故,也没有年轻书生的那股清高了。听说荣国公来拜访,老秀才受宠若惊,急忙亲自迎了出来,并吩咐儿媳妇烧水泡茶。

两人一番攀谈,贾源对老秀才很满意,便表明了来意。

老秀才十分犹豫,迟疑了半晌,满脸为难地说:“国公爷,不是学生不识好歹,实在是学生年纪大了,精力不济,恐怕教导不了小公子。”

他有顾虑,贾源也理解。

俗话说:一如侯门深似海。

大户人家,本来龌龊事就多。平民百姓不明所以,就更是将之妖魔化了。

老秀才能甘于平淡半辈子,可见骨子里就是一个贪求安稳的人。他如今儿女都大了,家里不再需要他勉力支撑,自然也就不想冒险。

贾源笑道:“老先生放心,我家里只有两个嫡出的小子。请老先生教导的,是我那五岁的大孙儿。我家不是那等娇惯孩儿的人家,若是那小子不学好,老先生尽管罚。”

他是在给老秀才吃定心丸。

——我家的两个孩子是一个娘生的,且大的那个才五岁,两个孩子之间,没有什么大的竞争。

见老秀才还是犹豫,贾源回头对随从使了个眼色。那随从便打开了一直托在手里的匣子。

“这是纹银五十两,算作我那孙儿的拜师礼。至于先生的束俢,还需与先生商谈。”

贾源知道,他会心动的。

因为,老秀才的儿子颇有读书的天分,明年就要考举人了。

而读书,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是一件消耗钱财的事。

果然,老秀才沉吟了片刻,拱了拱手说:“承蒙国公爷不弃,不嫌学生才疏学浅,愿为公子开蒙。”

贾源露出了笑意,起身施礼:“如此,就多谢先生了。”

“使不得,使不得。”老秀才急忙侧身避过。

见他坚持不受礼,贾源也不勉强,再次落座之后,便与他谈起了束俢。

贾源的意思是,束俢一年给二百两银子,令有四季衣裳各两套,笔墨车马费用另算。

末了,贾源询问道:“不知老先生意下如何?”

如何?

还能如何?

如此大手笔,老秀才哪里还有不满意的?

于是,两人便商定了,三日之后,国公府便派车来接,日后每日也都有车马接送。

******

再说贾代善接任了九门提督之后,果然就像贾源交代的那样,万事不出头,凡是有露脸的差事,都让给指挥佥事袁泉。

圣人对他的识趣很是满意,偶尔召贾源入宫说话时,言辞间对贾代善颇多赞誉。

贾源毫不客气地埋汰自己儿子,“圣人且别夸他,当心他听见了,尾巴能翘上天去。臣的儿子,臣自己知道,让他去打仗倒还有几分本事。至于其他的……呵呵。”

圣人哈哈大笑:“代善知道你这么埋汰他吗?”

“知道又如何?臣这是在陈述事实。”贾源嫌弃地说,“就他那两把刷子,在朝堂上若不是圣人有意照应,早被人啃得骨头都不剩了。”

被他这么一捧,圣人很是受用,自然而然就想起来贾代善的好处,“代善的忠心,朕一向是知晓的。他只一心忠君,就以为旁人也都像他一样,可不就容易被人给坑了吗?”

圣人从来不认为自己的朝堂一团和睦,其中的暗潮汹涌,他比谁看得都清楚。

这个时候,圣人正值壮年,雄心未消,还不像日后那般一心求名。但他性子宽和也是真的,只要不触及他的底线,他一向不计较那么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