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那一只小飞天儿(431)+番外

秀才是士人阶层的起点,考上秀才之后,就有权穿绫罗绸缎,能见五品官以下而不跪,自由出门游览天下……特权如此实惠,所以如果有可能,他们这些衙内都尽量握个秀才功名入手。但轻松的路也就到此为止了。

考举人,就是人才选拔的大浪淘沙。

一个州十几个县,每个县里有那么多秀才,有走人情上来的,有更多是凭自己本事考上的,考试封卷糊名,谁认识谁呀。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级别,不敢说考试规则绝对公平,但最后能杀出重围入榜,肯定要有真才实学。哪怕衙内们不缺钱买参考书,不缺人脉请名师,只要智商、汗水、幸运,任何一项是短板,照样被考试秒成渣渣。

那么,有可能不参加考试就混上举人身份吗?

可以啊,凭圣人恩典呗。

比如水清浅。如果没有太子殿下特许,那得靠首席大律政官去圣人那帮他讨个免试资格,官家给批了就叫圣人恩典。你在官家面前没点脸面,恩典是那么好讨的吗?所以被水清浅嫌弃的这个春闱资格,若被这些衙内知道,还指不定怎么羡慕嫉妒恨呢。安子峰自己有举人功名在身,用不着嫉妒水清浅,但人家出身好,得春闱资格不费吹灰之力,这是他羡慕也羡慕不来的。

水清浅不知道安子峰的心理活动,他在琢磨春闱的备考书单子,他觉得安小举人准备的方向有点不大对,他是没考过,但没吃过猪肉还没看过猪走?

对选官制度,水清浅有自己的理解,“东洲这么大,地域差别也很大,如果要定一种考试选拔人才,这个考试都必须要做到有广泛的适应性,内容可以统一,标准可以统一。”水清浅掰出两根手指,“如诸子与春秋这些书,经历了时间考验,它们流传广泛,很多人的研读又让它们的解读和分析没有大的歧义,如此这般,考试就有了范围,答案也划了一定的标准。即使在偏僻州县,考学也能顺利进行,不会发生太大偏差。书中知识内容积极健康,总不会把人教歪了,还能再要求什么呢?”

府试的难度没有很高,大概就是熟读默背,拓展阅读到五十到八十本相关参考文献,曾经的智者说了什么,名流说了什么,历史发生了什么什么……怎么说呢,总归,有钱有闲,智商在线,总能考个秀才出来。

“到了州试,因为举人可以参与地方政务,所以这道门槛一定会为卡人而设。我听说考试的文章规矩极严,论证论据引用都有规定,要有韵,对仗,对字体更有要求,简直像玩文字游戏。所以读书少过三百本肯定不行,但死读书、背死书的也不行了。我觉得,他们故意把文章学问卡到极致,人为设定的各种规矩只把博览群书,才思敏捷,头脑灵活、能举一反三的读书人筛选出来,哦,还要有足够好的体魄。至于落榜众人,只能说头脑玩得还不够溜。”

最终在帝都的进士科,大体看上去,跟考举人没啥区别,但它在考试要求里加了一句,结合时事评论。这是本质区别了。经过州试的大浪淘沙,有头脑有运气的人成了举人老爷,每个人都可以称得上博览群书,出口成章。再考一次,难道主考官会在乎谁的文章写得更漂亮,引用更贴切?考试主旨在选官,并不是选老学究。所以它一定会检阅这些考生的时事敏锐度,他们的思想成熟度,格局,想法,政治倾向……所以安子峰的那个读书清单就显得太单纯了。

安子峰以为自己在给一穷二白的水清浅传授考学经验,俩人你一言我一语的聊着,却不知道什么时候,话题主导已经到了水清浅的手里,安子峰那个嘉佑五年进士列的书单被扔在一边,“……最近五年的朝廷邸报你看了吗?你至少要完看近两年的《时文摘抄》,鸿运书局刊发的《如是》,弘文馆出版的《梅雪》……呃,你没看过?”水清浅瞪圆一双凤目,“不是吧,安兄,弘文馆大佬的时事解析文章,历届主持考学的考官都会在上面登文章,你不看这些……《诗经》算哪门子的正经书啊?”

安子峰额头上的汗珠子都快滚下来了。

“还有《国策》《问天》《论地缘》《戍边五十年》……”水清浅不打结的脱口而出一个长长长书单。

同席的一脸懵逼的学渣们:天哪!还让不让人活了!

第152章 宁仁侯的晚节

送别宴吃完,转天中午,姬昭就带着水清浅一起启程回帝都,效率高效得让几乎所有安州官员都有点措手不及。原本有心思跟太子殿下蹭一路的人根本来不及做出行准备,只能眼睁睁的错过这个机会,比如,户部庄侍郎家的大公子,又比如,想去帝都参加春闱的安小举人。亏得水清浅不用操心行程行李,不然,他也得是一脸懵逼被扔下的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