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三国同人)我在三国当大佬[系统](281)

是了,走这一条路,就好像是登泰山之顶。路越走越窄,同行之人也越来越少。

或许会有一点惆怅,或许会很寂寞。

但路总要走,人何必后悔。

杨彪辞官,尚书令一职便空缺下来,中正们一齐推举侍中荀彧微尚书令。

尚书令如今作为糜荏的副手,实际上总揽朝中政务,官居正二品。按照寻常规律来说,应当是四十岁以上的人才能担当的高位官职。

从家世、才能、品德、政绩等等方面来看,荀彧足够尚书令的条件;从年龄上看,荀彧虽然年轻,不过如今朝中正值青黄不接之际,年轻便年轻吧。

荀彧听得此事之后,自然觉得自己还不能任这一官职,推辞不受。不过等到中正们摆出另一位候选人后,他还是接受了升迁。

——另一位备选人,本是孔融。

这人家学渊源,才学、品德盛名累累,在北海为相的几年也颇有建树,可以为尚书令。就是为人太过刚直,容易偏激。

这不,前不久就因为袁绍的那封奏疏而激情辱骂糜荏,这次有人提出来后就被半数中正否决了。

把这人放回朝,是要触糜荏霉头,残害这人的性命吗?

至于其他例举的几人,全部因为政绩不如荀彧之故,不合适。

于是荀彧便由侍中升迁为尚书令。除他之外,郭嘉等人各有升迁,赵云、张辽两人亦升为四品五营校尉。

追随糜荏的百官对此习以为常,纷纷恭喜荀彧几人;

经过袁绍一事,不希望糜荏再继续把持朝政的官吏,则认为这一步棋愈发暴露糜荏的异心。

恐怕不久之后他就会废黜幼帝,登基为皇。

杨彪几人走后,剩余官吏愈发沉默。

便在此时,禁卫军董承找到他们,寻求对付糜荏的办法。

……

这年腊月,北海相属官孔收到糜荏寄来的信件。

先前他被贬谪后听闻荀彧升迁为尚书令,又听说这个位置本来中正属意他,便给糜荏上表了奏疏。奏折中他不仅骂糜荏胸襟狭窄,骂荀彧不自量力,还骂中正们瞎了眼,与糜荏沆瀣一气,残害忠良!

把满朝官吏都气得够呛。

这一次,一贯懒得理会他的糜荏回了批注:

“九品中正制公平公正,不能得到推荐,是你自己的问题。”

孔融对着这一句话,愈发愤愤不平。

祢衡见了,一把抢过孔融手中的奏折,询问他是如何得到糜荏回复的。

孔融虽觉奇怪——他的小伙伴自从来到北海之后便一直闷闷不乐,文风都没以往犀利了。甚至还背着他写文章赞美糜荏,被他发现后两人大吵一架,友谊的小船差点因此翻覆。

便添油加醋、阴阳怪气地将此事详细说给祢衡听,着重强调他欣赏的糜荏是多么瞧不上他们,人家只看得上“借面吊丧”的荀彧呢呵呵。

祢衡恍然大悟。

原来想要糜荏给自己回信,一直夸他是没有用的,还是要继续骂人才行。

明白了,这就回去写信辱骂糜荏、荀彧、中正……所有人!

第一百一十章

不管孔融与祢衡做任何打算, 朝中形式依旧向着糜荏所希望的方向发展着。

屯田结束,各州郡全部转为均田制。这项政策没有触犯到士族的利益,又在极短时间内稳定了各州流民, 整个天下都在称赞糜丞相的仁慈、睿智之举。

这两年的努力里, 各州的几所书院都已经开起来了。因为俸禄还不错,吸纳了一批出身士族、家境又没那么丰厚的有才之士。

老师到位, 学生自然也就跟着来了。等过两、三年百姓的日子更好过, 这批书院中的学生通过结业考试入朝为官,来的还会更多一些。

——是的,结业考核。

在规定教材之后,糜荏又下了命令:

学院每半年考核一次, 前三名可以得到朝廷办法的奖励。

大学毕业生需要通过书院的结业考核,才可以入朝为官。各科的结业考核内容暂且由州牧刺史与郡守商议后统一发布,学生若是考不过,可以毕业离开学院, 但不能为官。

每州每年考核的前五名, 可以前往朝中参加考核, 择优录取。

这项政策颁布后,有官吏询问这一考核是否有必要?毕竟如今是九品中正制, 中正都能为所有人评级。

“有必要, ”糜荏淡道,“考试可以最简单直观的看出一个人的才能,配合中正的评级, 为他们安排官职时便不会出错。”

“或许将来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官居一品。但孤以为,官居一品之人, 一定是所有书院中最优秀的学子。”

这一句话获得了不少官吏的认同。

他们为官一生, 沉浮多年才走到今天的位置, 哪一个不是当年家乡、郡中最为优秀之人?倘若读读书就能安稳为官,那岂不是太轻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