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汴梁太太(100)

作者: 迟语公台 阅读记录

孙山最终被说服了,大文豪里有师父一首诗,他这个做弟子的也与有荣焉。

因为师父的这首诗只有几位笔友知晓,孙山料想即便被人发现也不会太快。结果没想到,就一天工夫,大宋的三司使直接堵上门来,一语道破!

难道李咨就是师父的笔友之一?

孙山观察着李咨的神情,又回想他提及师父的口气,决定赌上一把。

“林先生正是家师。不知李司使又是如何认识先生的?”

“哦?君复先生说他有一徒儿入仕科举,没想到竟是怀仁你啊!”

李咨笑了笑,然后简要地说起了他和林逋的关系。

那是在景德二年,李咨考中进士第三名。但其为人低调,名声不显,即便高中探花,也没有得到世人的关注。

他回返家乡新喻,正好遇见了游历四方的林逋,二人萍水相逢,以文会友。林逋对李咨的评价很高,甚至曾对人说他有公辅之器。这一番认可对当时的李咨十分重要,助他重新找回了自信和方向。

此后李咨回京授官,林逋也继续游历,两人自此之后没再见过面,但彼此间的书信往来一直没有中断。

那首《山园小梅》,也是李咨在林逋写来的信中读到的。

“没有君复先生就没有现在的李咨。如今我执掌三司,忝为朝廷计相,算是没有辜负君复先生之言啊!”

这段往事,李咨算是说得很详细了,显得诚意十足。

否则以他的年龄地位,只对孙山说一句“我是林逋故友,常有书信往来”已经足够,根本不必再解释什么。

孙山也是感慨万千。他只知道师父得罪了京中权贵,却不知这京中权贵之中,亦有师父的故交好友。

“原来李司使竟与家师有旧,孙山先前不知,未曾向李司使问候请安,实在是失礼得很!”

“无妨无妨。”李咨摇摇头毫不介意,但语气却有些急迫,“我今日来此也不是兴师问罪的。只是有一件事情得让怀仁知道,好有个准备。”

“敢问是何事?”

“昨日我听闻大文豪之事,也看到了流传出来的诗词,并认出其中《山园小梅》一篇。我已经连夜写了奏章,将其作者为君复先生一事上报了官家。如果没什么意外,这封奏章现在或许已经到了天子……不,应该是太后的案头了。”

“这……”

孙山有些糊涂了。

他刚才没听错吧?李咨和师父是有旧,还是有仇来着?

就这么把他推到风口浪尖之上,也太过危险了吧!

李咨看着孙山的表情,脸上也显露出一些疑惑。

“怀仁,君复先生在京中的旧事我是知晓的。他做了什么,得罪了谁,我虽未亲眼所见,但经过多方打探后也已经了然于心。眼下的局面其实是个绝好机会,可以让往日的龃龉一笔勾销。君复先生把这些诗词交给你来如此运作,不也正是此意吗?”

这误会可就大了!

孙山连忙澄清道:

“李司使误会了!那些诗词之中,只有一首《山园小梅》出自师父之手,其它的作品,师父他老人家也未曾听闻。这案戏也是我心血来潮的作品,并非出自师父授意。”

“这样啊。并非有意设计,而是巧合吗……”

李咨捋着长髯,不知在思索些什么。

而孙山则意识到,自己有必要给师父写封信了,一是报喜,二是把案戏的事情跟师父解释一二。可是那些诗词的来历要怎么说呢?还用山中隐士的说辞?

唉,千算万算,结果把师父他老人家给算漏了。真是个不肖徒儿!

“也无妨!”

李咨冷不丁地冒出这么一句来,把孙山吓了一跳。

“即便是巧合也无妨。反正我这个急性子已经把奏章递上去了,覆水难收,也没有收回的必要。怀仁你既是君复先生的弟子,就该主动为师尊分忧才是。官家召你入宫,不在今日,便是明日。到时候,你就大大方方地将君复先生的名号报上去,讨一份封赏下来。有那三十多篇佳作在身后坐镇,献上的是本朝最大的文治之功,当年的一点小怨,官家也可以一笑而过了。”

“且慢,听李司使之意,师父当年入京得罪上的……竟然是当今官家?这怎么可能!”

孙山是真的难以置信。他一直以为师父的对头会是王钦若,丁谓那些位极人臣的奸恶之徒。可是官家?

……等等,官家今年才十四岁啊!师父是哪一年入京来着?

“大中祥符三年!”

李咨想来是看穿了孙山心中所想,直接从年份开始,讲起了林逋入京的那一段故事。

大中祥符三年,正是赵祯降生的那一年。

真宗皇帝喜得龙子,心花怒放,当即准备了金珠馒头,也就是包子,来赏赐重臣。当时入宫受赏的,除了侍制以上的高官,还有一位布衣百姓,就是进京面圣的林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