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锦衣泪(430)+番外

辽东镇按这样的防御体系建立了各种屯兵城。辽阳为辽东都指挥使司,是副总兵和巡按等的驻地;广宁为都指挥使分司,是巡抚及总兵驻地;因而建立了两座防御性的镇城。都指挥使司下设东、西、南、北、中五路屯兵,而实际屯兵的路城,只有三座,即南路的前屯卫城,西路的义州卫城,北路的开原卫城,其他路城则与镇城在一起。路下有二十五卫,分属于各路,单独建立了卫城的有,广宁中左屯卫城,广宁右屯卫城,宁远卫城,铁岭卫城,沈阳卫城,海州卫城,盖州卫城,复州卫城,金州卫城等九座防御城。卫下计有一百二十七所,单独设所建立所城,如铁岭卫之懿路所、凡河所等。所下设堡城一百零七座,关城十二座,共同防御绵延数千里的辽东长城防线。

除了陆路防御系统,其地域西、南、东南濒临渤海、黄海和鸭绿江,西起山海关外芝麻湾,东至鸭绿江共千三百余里,由于岛夷、倭夷频繁出没,故海防亦重。设有卫、所、堡等屯兵城,称之为海防防御系统。它按军事地点的缓、冲,配备了防御军驻在其地,并建筑了堡、墩、架等设施。

辽东为九边之首,总兵官初驻广宁,隆庆后移驻东宁卫。卫城多选在元旧城,围绕卫所建立城堡,在城堡周围安排军属居住,并开荒屯田。于是,新的城市、城镇就诞生了。卫所城市既有普遍意义的防御功能,又满足军府治理、百姓生活的需要。

锦衣卫三百精锐一路急行军,走的就是延边的长城陆路。其实走水路更近,陆路难走。但今时不同往日,渤海之上有倭寇海军侵扰,为防倭寇海上阻击,骆思恭与罗洵选择了相对保守安全的陆路。这条陆路线之上,有着大大小小数十个驿站,情报、运输线完备,是锦衣卫这一路上歇脚、补给、住宿的地方。这一路走过去,还能检查一下各驿站是否运行良好,可以担得起未来的战争重担。

自北京城出发,出山海关向北,经过高岭驿,至东关驿、曹庄驿、连山驿、杏山驿、十三山驿、闾阳驿、抵达义州,再过迁马岭驿,抵达广宁。又从广宁出发,过盘山驿、高平驿、沙岭驿、牛庄驿,最后抵达辽东都司治所——辽阳城。

但辽阳城仍然不是他们的最终目的地,他们此番要去的最前线驻扎地乃是九连城,该城与朝鲜义州仅鸭绿江一江相隔,乃是边防重镇。三百锦衣卫斥候部队先于辽阳暂停,是因为目前辽东巡抚郝杰和总兵杨绍勋都在辽阳,而此番需要接受调查的副总兵祖承训也在辽阳城中。锦衣卫需要先接触这几位官员,了解虚实。

锦衣卫一路从北京行至辽阳,将近一千三百里路,耗费了十一天的时间,这已经是白日里全速疾走,夜里也会时常赶路的最快结果了。当他们抵达辽阳时,风尘满面,已是疲惫不堪。

十一月初一,锦衣卫三百精锐进入辽阳城。这一日辽阳大雪纷飞,众人艰难行过了最后一段湿滑雪路,进城时,已然是傍晚时分。黄土夯筑、盖满白雪的丈高城垣是孟旷和穗儿对这座城的第一印象。守门的城卫裹得像一头熊,头脸也看不清楚,风雪中扯着嗓子喊话,能听到明显的山东口音。

“甚么人?”

“锦衣卫三百斥候,千里奔袭,前来驻扎!”为首的罗洵扯着嗓子回道,并亮出了锦衣卫令牌。

那城上喊话的人立马就缩了回去,不多时,城门前的堑壕吊桥放了下来,城门开启,三个军士从其中步行而出。罗洵没有下马,他身后的三百锦衣卫也没有,气氛肃杀,纪律性极强。守门军士大约是被强大的气势所涉,上前来查验堪合调令后,便立刻放行了。三百锦衣卫纵马入城,直接往辽东都司而去。

辽阳城并不很大,至少相比北京城差远了。其内的建筑大多都是夯土叠瓦的厚重建筑,除了瓦片覆顶,更多的人家也用稻草。家家户户都有地窖,用以储藏过冬食物,每家每户也都有土炕灶塘,每到冬日里烧柴取暖抵御寒冷,烟囱里白烟直冒。穿行在街道上,两侧遍布的民房看上去朴素无华。每家每户的屋瓦和门前道路都积了雪,大多数人在这样的雪季里是不会出门的,在家中烧炕取暖,窝着冬。

尽管皮帽子、白巾帕蒙着头脸,穗儿的脸早就冻僵了,嘴巴都张不开。从今天清晨部队就一直骑着马奔袭,除了午间临时在野外驻扎,烧水做午饭吃,几乎没有停下来休息过。她疲惫不堪,体能已到了极限。尤其是越往北行,天气越发严寒,身上的皮袄似乎都成了纸片,霜风刀片般刮透进来,她一天在外赶路下来,身子都是僵的,到了驻扎点必须要和孟旷两个人拥抱在一起彼此抚慰生热,好一会儿才能缓过来。偶尔才会有条件泡个热水澡驱寒,大多数时候能烫个脚就算不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