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长河西去(7)+番外

作者: 月七归 阅读记录

似乎,在等着她。

忙活了十来天,总算拔完,芋头一车车推回大队院里,花生果子则留在地里,都择干净了,这才装起来再弄回大队部。

就连几个叔叔和婶儿,也给队里做活,村里头各家,都累的够呛。

这一日,沈长琴带好草帽,跟着奶奶去地里头做工,“奶奶,咱们不是收完了吗?为什么还下地?”

奶奶对她回道:“长琴看到的是山头那块地,还有场西那片地没收,你要去婶婶家吗?如果想去,奶奶就送你过去,等奶奶回来,再去接你。”

“我想跟着奶奶下地。”

☆、做工

南庄有白事要办,爷爷一大早就带着家伙走了,听奶奶说,要三天才能回来。

初秋的天气,有些儿凉,今日阴天,徐徐刮着阵阵凉风,干不了多久的活,早晚气温就得加衣,奶奶给她多带了件衣服,免得长琴再凉着。

去地里,有一条近路,越过小河,沿着山底下的坝直接往西走,很快就到。

坝上的路很窄,两边是水泥砌成的沿,中间是分支的河水,这是大队上合力建造的,引流的水通向土地,用来在旱时浇灌。

跟着奶奶到了之后,地里头,已经有六七个村民,凑在一起等待开工。

有长琴认识的,也有她不认识的。

“拿着,擦干净了。”长琴正看的出神,身后突然传来说话声,把她吓了一跳,顺着那个弯曲的芋头,看到身后站着一个人,这人她不太认识,但好像见过。

出于客气和礼貌,长琴道了声谢谢,把芋头捧在手里,找了处秧子多的地方,坐在那开始吃。

奶奶和那些村里人,则在不远处,有说有笑地开始分工刨地。

还好,晌午时太阳出来了,气温暖和了些,带来的外衣也没穿着。

长琴这一上午,自己蹲在地里玩了半天,把一根根芋头秧子折下来,折成一块一块,再大把提起来,晃一晃,像极了门上垂下的帘子。

不然,就在土里堆了圈土,用干草枝搭在上面,就是一座房子,再扩了院儿,用手指在土里画个圈圈,告诉自己,这边是葡萄架,另一边是老黄牛。

午时,回家吃饭,奶奶依旧把她那件外衣拿着,奶奶说了:“过午凉,带着没坏处。”

这片地,位于山半腰,原本种着许多松树,因为每年粮食不够,便把山半腰以下的荒山,全开发成了土地。

负责人是大队部的刘清民,此次土地秋收,由他带头负责。

因为这座山,是刘清民家的,自己的山,父辈那一代就有,如今传到刘清民手里,但他没有土地开采的权利。

前两年,入了大队部当职,开始时,说是一个小负责人,后来不知怎的,他把自己的山半腰,转交给大队开采,收成也交给大队部。

因此,被提拔成了大队部挺重要的一员。这事,村里人都知道,墙头老头聚堆,都能拿来调侃,有的就说,是刘清民为了能进大对部,再提升个党/员故意讨好。

秋季的收成,多多少少准能进他自己口袋,不然,刘清民那娇气的小媳妇,从不下地干活。怎么整日吃香喝辣,过的甚是恣态。

说归说,事已定,谁家成亲拉户口,还得找他刘清民,嘴上不能得罪。

这片地,六七个人基本一天可以刨完,加上堆垛和择摘,用不了五天就能完活。

地邻家的小女孩童童,大长琴三岁,跑来约长琴,一起去逮蚂蚱,还折好了两根狗尾巴草,用来串上,把其中一根,给了长琴。

如此一来,相比上午,长琴有伙伴了,和童童跑去地边草丛里抓蚂蚱去。

做活的村民,看着长琴瘦弱的小身影,无不对她觉得可怜,事情刚过不久,也不好在长琴奶奶面前提,便把这事堵在牙缝里,守着长琴奶奶,一个字也不问。

这些村民中,就一个爷们丁老头,其他的都是妇女,去年,是每人划分几条沟,即便完事后检查,也知道谁做工时敷衍了事。

都是村里人,低头不见抬头见,谁也不想落个不好的名声,基本,也没人干那不道德的事。

今年在分组上也是如此,建华娘提议两人一组,也好相互帮衬,刘清民没反驳,知她就是想拉呱,几人一组倒不重要,关键是把地刨好就行,别漏了收成。

山腰开采的土地,刚好分为三块,刘清民就把8人分成三组,地小的2人一组,地面积大的3人一组,长琴奶奶和虎子娘年龄偏大在小地,其他的都在大地里。

这样一来,虎子娘可算有话头了。

首要拉的呱便是那只被轧的鸡,二黑媳妇被她说叨了一上午,长琴奶奶除了劝解让她消消火气,也没啥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