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靠祖传手艺活在七十年代(97)

作者: 同学吃糖 阅读记录

关于肺痨她还没研究明白,这次也是想去京市图书馆看看能不能从那些古籍中找到点有用的信息。

上一世闲时她看过不少杂七杂八的书籍,隐约记得西医对付肺痨主要是杀菌,第一种问世神药利平福其实还是一种抗生素,副作用不小,不过确实管用。

而中医上讲,目前无论哪本名著都没见过有效的治疗手段,前人只是给后人确定了病因。

至于怎么治还需他们再继续研究下去。

在图书馆待了一下午,叶桑得出一个从中医的角度辩证治疗最好的结论。

因为目前她还没接触过肺痨病人,至于这个症要怎么辨她也说不好。

所以这事研究到这,就又卡住了。

晚上吃着晚饭叶桑跟赵水柏提了下这事:“爷爷,我最近在看关于肺痨这方面的书,不过我感觉隔着书有点朦胧,您看能不能让我跟这方面的病人接触一下?”

赵水柏沉思半天,最终摇了摇头:“这个病传染,你还是不要接触最好。”

“我只切脉看看他们的脉象,再说我要是以后坐诊总有碰到的可能,还不如提前让我熟悉一下肺痨是怎么个脉象,以后我也能尽量不误判。”

这话说的在理,有大量经验的大夫不一定能成为一个厉害的大夫,但是每一个厉害的大夫必然有大量治病救人的经验在背后撑着。

“你这还没坐诊呢,觉悟就比我高了。不过医院不一定有肺痨病人,还得明天去了看看再说。”

边说赵水柏边反思,觉得自己这思想觉悟要不得,当大夫的怎么能因为病人得传染病就不让新大夫跟他们接触呢。

第二天叶桑跟着赵水柏一到医院,还没去问有没有肺痨病人呢,就被李长宏抓了壮丁。

熬药这事说难不难,只要按照顺序放下去就可以,说简单也不简单,不一样的人熬药,还可能会因为早一秒出锅或晚一秒下药,导致熬出的药,药效不同。

所以李长宏才把叶桑叫过来,让她看着点。

这次负责熬药的都是些经年的老大夫,基于药方保密的原则,年轻大夫没来几个。

一锅狗皮膏药熬了大半天,量是叶桑之前熬的三倍还多。

弄完趁大伙沉浸在收获的喜悦里,叶桑跟李长宏打了个招呼才溜。

叶桑一路小跑到赵水柏诊疗室,刚进门就急匆匆的问:“爷爷,我来了,怎么样医院有得肺痨的病人么?”

赵水柏放下写字的笔道:“有两个,目前都在隔离,有个刚发现,另一个已经咳血,医院都建议他们住院观察。”

“我可以去看么?”叶桑小心翼翼的问。

“可以。”说着赵水柏领着叶桑往住院部那边走,路上还给她普及病人情况:“咳血的那个是现役军人,刚发现的那个是军属,上午我跟他们打过招呼。”

到了住院部隔离区那边,进去之前叶桑被要求带上了口罩。

他们先去的刚被检查出病因的军属那边。

见到人之前叶桑没想过病人会是一个才七八岁左右的孩子,他们进去时,男孩正安静的坐在床上捧着本书看的津津有味。

听到动静他抬头看了他们一会,转着骨碌碌的大眼珠问:“你们是给我看病的新医生么?”

陪床的女人带着口罩,一听这话眼泪瞬间夺眶而出,但是只能强忍着安抚儿子:“新医生来给你检查身体,把病治好我们才能出院。”

赵水柏走过去笑着说:“小家伙记性这么差,早上爷爷来过你忘了?”

男孩反应半天才反应过来:“啊,记得,你是早给我糖的那个爷爷。”

“对,小家伙伸手,让姐姐再给你把把脉。”

肺痨病人的脉象叶桑是第一次摸,感觉跟书上记载差不多,但是细微之处又有不同,以前看书总是跟隔着一层纱一样,朦胧不清,这次亲手摸到感受到才发现,脉象远比书上形容的复杂的多。

切完脉叶桑站起身。上午赵水柏过来时已经打过招呼,男孩母亲知道这位年轻姑娘只是一个在学习的大夫,倒没对她抱多大希望。

给男孩把完脉,说了几句鼓励的话祖孙两个才从病房出来。

心情沉重是在所难免的,到隔壁后叶桑的心情简直有种要一沉到底的感觉。

已经咳血的病人是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疾病把他折磨得只剩一把骨头。

见他们进来,小伙努力扯起嘴角笑着问了句:“来了。”

赵水柏点头问道:“感觉怎么样?有没有好点?”

“好点了。”其实跟之前差不多,他知道自己这病应该是好不了了。

“是这个姑娘要给我把脉么?”小伙问。

“对,这是我孙媳妇,还没正式坐诊,不过将来也会成为一名大夫。”赵水柏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