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延禧攻略同人)延禧攻略之红篆春星(407)+番外

作者: 朱颜1999 阅读记录

作者有话要说:

-

此节中傅恒所说的那些历史大案有兴趣者可自行搜索。

-

【左都御史】我国谏官制度的起源非常久远,就是我们常说的言官。在商汤时期,已经设有专门的“司过之士”。《吕氏春秋》中有一段记载:“尧有欲谏之鼓,舜有诽谤之木,汤有司过之士,武王有戒慎之鼗,犹恐不能自知,今贤非尧、舜、汤、武也,而有掩蔽之道,奚繇自知哉?”所谓“司过”,即负责纠察过错,联系这句话的下文来看,纠察的主要对象还是君主,而非群臣。古代贤明的君主,知道但凡是人,就不可能完全避免犯错,即便是一国之君也不例外,所以需要有人来提醒和规劝自己的过错。“司过之士”,是古代谏官的雏形,自秦汉以后,才逐渐形成正式的谏官制度,设置专门的机构和官职。

-

从东汉直到元朝,御史台一直是主要的中央监察机构。到清朝时,谏官制度已经发展得非常完备。都察院作为明朝监察机构首次出现,左都御史和右都御史也就随之产生。直到明万历皇帝后,随着监察权力的加强,最后基本上全都归于到了左都御史此一官之上。清朝左都御史仍是都察院主官,且是最高监察长官,左副都御史协理左都御史。清初左都御史满汉各一人,满员为一品,汉员为二品。至雍正年间都定为从一品。而清朝右都御史和右副都御史只是兼职,所以数量并不固定。

-

由于谏官是个比较得罪人的差事,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都察院的监察作用,清廷还采取了以下措施,来保障科道官充分履行其职权。第一是言者无罪权。谏官之所以会存在,是因为人无法完全避免犯错,而谏官也是人,也会有说错话的时候,如果因为说错话而被处罚,结果必然是劣币驱逐良币。真正直言敢谏的言官被淘汰,余下一帮溜须拍马的逢迎之徒,那么监察机构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

-

第二是风闻言事权。《清史稿·职官志》记载:“(清)初沿明制,设都察院。天聪十年,……定左都御史、左副都御史、监察御史许风闻言事。给事中同。”所谓的“风闻言事”,就是允许谏官在没有掌握确凿证据的情况下,仅凭道听途说,就可以上奏纠参。无论是什么小道消息、街头巷闻、花边八卦,如果谏官本人认为有必要奏达天听,都可以大胆进言,即便最终证明传闻不实,谏官也不应为此受到处分。

-

这一制度极大地扩充了言官的监察能力。虽然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存在部分官员滥用风闻言事权,挟私打击政治对手的情况,但若无这一制度保障,言路必将受到阻遏,官场的许多阴暗面,也失去了曝白于日光之下的机会。另外,古代官员想要升迁,最关键的是要得到皇帝的赏识。对京中那些品秩比较低的科道官而言,平常基本没有觐见皇帝的资格,那么上奏言事,就是一个很好的向皇帝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这也鼓励谏官多写奏折,多向朝廷揭发官场存在的问题。

-

【赵宏恩和吴拜是乾隆二十二年时的左都御史。赵宏恩于乾隆二十一年由工部尚书调左都御史。设定吴拜为鄂尔泰门生为小说杜撰。】

第147章 心魔(二)

魏湄生了十四阿哥那个晚上,皇帝翻了容妃的牌子。而容妃离开长春仙馆后,便叫给乐安和置办丰盛的晚膳,因为皇帝让李玉一早就告诉她了。她让福康安和乳娘留在天地一家春,自己去和皇帝喝酒庆祝。她见李玉捧上一个土罐子,给二人倒了酒,有点儿惊奇。

李玉便笑道:这是纳兰夫人自己酿制的三白酒,春和园早两日教人送来的。容妃恍然大悟,笑对皇帝道:原来是四爷家里拿来的东西,那沉璧定要好好喝。说着和皇帝杯子一碰,一饮而尽。皇帝也笑着一饮而尽,自从南巡之后,容妃说起他和纳兰夫人时,常叫他四爷,因纳兰夫人这么叫他,他知道她在揶揄自己。

皇帝得了新荷包,容妃自然不会怀疑,鞋底她更不会知道,皇帝不准李玉告诉她。还有璎珞给皇帝写信的事,皇帝自然也不会说,但他不知道,这件事容妃知道。两人喝酒吃菜,说魏湄和永璐还有七格格。

皇帝见容妃毫不在乎,心里感叹:她和璎珞真像。璎珞送酒的时候,给他写了一封信,信里谈到为皇帝和魏湄十分高兴,说在科尔沁,自己和魏湄熟悉起来,见她对皇帝真是情深意重,叫皇帝一定好好待她和她的孩子。

两人还说起璎珞的女儿姜姜,他们俩都还没见过姜姜,于是猜测她长得像谁。容妃道:皇上,您可以问傅恒大人嘛!皇帝摇了摇头,容妃立刻觉得自己说错话了,她突然明白了,皇帝和傅恒不说纳兰夫人,以前不说,现在还是不说。只听皇帝道:科尔沁回来后,朕没怎么和傅恒晚面。容妃知道皇帝是要傅恒在家里照顾璎珞,于是点点头,笑道:过年我们去春和园看戏就知道了!皇帝也笑着点了点头。他和容妃已订了初六那日去春和园看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