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对风流王爷说不:玉台碧(162)+番外

大韦氏全副心思都在自己的两个儿子身上。儿子争气,又有了两个活泼可爱的孙子。母以子贵得了三品的诰封,倒也满足。丈夫得了爵,于她而言不过锦上添花而己。

先前的继女死在她前头,心头那根刺没了,渐渐也不甚在意继室的身份。反而劝着李老太爷多疼岑三娘一些。将来多门姻亲为助力,为子孙积福。

劝得多了,李老太爷寻思着如果杜家能因杜燕绥重新拿回蔡国公的爵位。有位国公爷当外孙女婿,面上也同样有光。对岑三娘与这件婚事的态度渐渐变了。

正巧原先安置在隆州的两位庄头,刘伯和陈伯写了信来,说岑三娘嘱他们卖了田庄来长安。李老太爷干脆将刘伯和陈伯两房家人给了岑三娘做陪房。叫他们今后便认了岑三娘做主子。

得到这个消息,岑三娘大喜。银钱可以再赚,能干的人却难找。从前以为刘伯和陈伯忠于母亲,外祖父也没有勉强他们留下。如今拿到两房家人的卖身契,才真正的有了自己人。她对李老太爷千恩万谢的态度,也让李老太爷觉得自己做对了。

薄如纸的亲情中多了几分互利互惠,明面上大家都满意。

想到即将来长安的两房陪房,岑三娘不免想到离开的许氏和百糙,又阵阵叹息。

不破不立。人的心思变了,她初初不懂如何驭下,只得一刀切。换做今天,岑三娘这才明白原来的自己错在哪里。懂得身份有别,自在居众人各司其职,赏罚分明。厨娘老大出身的方妈妈虽然粗陋了些,却忠心热情。阿秋机灵懂事,另提起来一名叫夏初的一等丫头做事沉稳。

事情往往在回过头时,会比原先瞧得清楚些。岑三娘暗暗嘱阿秋去打探许氏和百糙的情况。一个巴掌拍不响,她自己也是有错的。如果能帮,她也不会置两人不顾。

谁知阿秋却回来禀道,那间小院子已换了主人。听街坊邻居称百糙嫁了人,带着许氏一并去了夫家。至于嫁的是什么人,只知是外地的富商。

岑三娘呆了半晌,有些黯然。主仆一场,连个信都没有。对两人最后一点牵挂也散了。只能祝福百糙终身有靠,许氏能平安养老。

日子一天天过去。岑三娘一直忙着自己的婚事,也不便出门。消息有些闭塞。然而出嫁前半个月,皇帝突然封了尉迟家的三姑娘宝珠为滕王正妃。又封了滕王为隆州刺史。十日内奉旨成亲后再赴职。

李家二爷李尚之悔得肠子都青了,拿了柄精致的牛角弓来寻岑三娘,托她将弓转交给尉迟宝珠。刺激之下干脆搬到了拆冲府住着,不肯回城。

紧接着岑四娘也发了帖子请她过府。杜静姝也赶来李府,邀岑三娘一并前往尉迟府给尉迟宝珠添妆送嫁。

这一消息震得岑三娘目瞪口呆。她打死也没想明白皇帝怎么点的鸳鸯谱。她仍记得当初杜燕绥告诉自己,忌讳大舅舅是手握重兵的幽州大都督。皇帝是不肯让滕王有这门姻亲。身为初唐大将的尉迟恭威望更盛。尉迟大公子又身居三品要职。皇帝怎么就肯了?

岑三娘迷糊的跟着杜静姝一起去了尉迟府。尉迟宝珠握着那张弓哭得死去活来。众人也不知道如何相劝。岑四娘脸色也有些憔悴,岑三娘和杜静姝也不好多留。出了尉迟府,两人分别时,杜静姝执了三娘的手,有些惶惶然:“三娘,我九哥是个好的。我却不知道将来会遇到什么人。”

岑三娘一时无语,只觉得心里像压了块石头一般沉重。她禁不住的想,其实她也不爱杜燕绥。这样的婚姻会不会摆脱了未嫁时困在深宅的处境,而套上另一重难以摆脱的枷锁?谁知道已嫁女子又能有多少自由?嫁了之后想离开,杜燕绥真能和她和离,放她自由吗?

回程的马车上她沉默着不肯说话。听到阿秋劝道:“各人有各人的缘法,姑娘想开点吧。”

岑三娘心头一凛,自嘲的想她真是想太多了,走一步看一步吧。

滕王再没消息给她。尉迟宝珠出嫁时,岑三娘也没办法去送嫁,离她的婚期只有五天了。

作者题外话:与女主无关的事,就略过一些吧。有关事情的内幕,大概明天,写滕王番外。

娘家兄弟

从前只听说出嫁是件极耗人心神的事。事多。岑三娘长这么大,只给尉迟宝珠添了回箱。因要悄悄给她李尚之送的弓,还特意嘱了四娘避开了其它闺秀。和杜静姝两人单独去了。尉迟宝珠的闺房里没有半点为婚事忙碌的场面。更无喜庆之意,倒让两人陪着她难过了一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