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对风流王爷说不:玉台碧(342)+番外

哎呀呀!那是蔡国公当年的披挂!有见多识广的老人激动的喊了起来。

杜将军威武!杜将军威武!

百姓跟点炸了炮仗似的大喊,楼上瞧热闹的姑娘家摘了头上的绢花解了香囊下雨似的朝着街道中央慢吞吞行来的杜燕绥扔去。

古礼如此,杜燕绥跟没看到似的,纵马继续前行。

城门洞继续行来四人一队的队伍。甲胄齐全,同样的长枪,腰刀,弓箭,手里举着旌旗。只是老的头发都花白了,小的像娃娃似的,努力的维持着威严,却让等着瞧威风的百姓大大的失望了。

十来排队伍一过,便是身着红色千牛服的千牛卫压阵。锦绣官袍,头戴沙帽,整一划一。顿时显得前面的队伍不经看了。

班师回朝就这点人?连百人之数都无?莫说百姓,就是值勤的羽林军也看傻了。

以往班师,多的有千人大军。那是军中大营细细挑选过后,特意扬威的。少的也有五百人。服装整齐,军容整肃。不到百人的队伍,被去迎接护送的千牛卫都给比下去了。这样的班师队伍寒酸的让人摔落了下巴。

皇帝和百官们都在宣德殿里候着。打探消息的也是一个接着一个的回报。

等报着队伍到宫门了,报讯的有点难过了。

照规矩,队伍一到宫门,纷纷下马,在丹凤门外震天呼吾皇万岁来着。然后将军解械进宫听宣。那震天的呼喊隔着宫墙仍能听到。越大声,皇上越有面子。这是长脸的事。可今天……报讯的内侍默默的退到一旁。只盼着风能多送点声音进来。

等了会儿,果然有隐隐的呼声传来,轻的转瞬即逝。

高宗诧异无比。杜燕绥不会不知道喊得威风点给自己长长脸?

就听到韦相王相为首的文官们讥笑起来:毛头将军,力气不足啊!

高宗的脸沉了下去:宣杜燕绥进殿!

内侍得了旨,站在高高的玉阶上喊,一个接一个,接力的把旨意传了出去。

过了盏茶工夫,杜燕绥进了殿,抱着头盔放在一旁,行大礼参拜。

杜爱卿请起!高宗看到杜燕绥朝自己眨了眨眼,心领神会刚才宫门扬威一事有内情。依旧例询问平叛经过。

听到扬州刺史掌着兵勾结房州刺吏封锁道路,不发援兵,不给军粮,不补充供给。高宗大怒:天杀的狗才!

说着眼风一扫群臣:朕记得年终岁考,两佞臣给评了优等……

那等着拖得老长,威严感十足。负责岁考的吏部官员慌的跪倒一片:……臣等受了蒙蔽!

主管六部的王相一咬牙也出班跪了:臣御下不严,皇上恕罪。

高宗终于得到皇帝的尊严,睥睨着他们理也不理:是否有人从中收受贿赂,或与二人勾结,着御史台并大理寺祥查!

两台寺长官领了命,又听高宗温言说道:杜爱卿继续。

杜燕绥声音清朗,简单明了的讲述了一路平叛经过。说到最后将叛军围在无名山坡之上,上万人欲拼死反扑,被三军合围,最终擒下匪首陈硕。他伏地请罪:臣未能以天恩感化一万多叛军,请皇上降罪!

高宗拿眼睨着御史台,满面堆笑:杜爱卿何罪之有。起来吧。

御史台的御史们照例还是站出两人参杜燕绥冷酷无情。说了几句,高宗轻描淡写一句没听见杜爱卿说,当时不下令,叛军就要反扑攻下山来?皇帝摆明了维护,御史只得讪讪的回了列。

又捧了功劳薄呈上去。

高宗照例翻看,交兵部吏部论功行赏。此时才慢吞吞的责问杜燕绥:宫门扬威是怎么回事?

杜燕绥脸上露出一丝悲伤:禀皇上,兵部当日给臣五百亲兵,生还者仅四十六人。宫门外叩谢天恩,实……心有余而力不足。臣恳请皇上召见,以示圣恩!

都是我大唐的好儿郎,宣殿前赐酒!高宗当然要同意。

高宗领了文武百官出得宣德殿,内侍们抬来一坛坛美酒,过了片刻,那四十六名士兵就整齐列队在广场上,行过大礼后,激动的端起了酒来。

有人激动的哭了起来:卑职得皇上一碗酒,纵为皇上死了也心甘情愿哪!

这时带队的比了个手势,众人齐声喝道:吾皇万岁万万岁!

声音回荡在宽阔无比的广场上,端的是气势十足。

高宗满意极了。以为这就是杜燕绥眨眼睛的用意,结果又看到杜燕绥眨了眨眼睛。高宗定晴一看,顿时大怒:刘尚书,这就是你挑给杜将军去平叛的五百士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