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我的李世民陛下之乌夜啼——大唐凝视(135)+番外

作者: 玄时蘩 阅读记录

  武德九年的最后一件大事,便是分封功臣。我亦偶尔在御书房中亲眼得见这一事中蕴含的纷争。

  陛下原本只钦定了长孙无忌、房玄龄、尉迟敬德、杜如晦和侯君集等五人功居第一,晋爵为国公。这五人都是玄武门之变的功臣。长孙无忌更是居于首,又欲晋尚书右仆射。

  皇后听闻此事,便执意请辞。杨谊之事已经过去,帝后之间似乎并未有什么刻意的举动弥补嫌隙,早在无声之间消弭了的风烟,一切又和好如初。过了那一阵,陛下仍然喜爱前往丽正殿,留宿,且与皇后谈论诸种事务。

  我只听得偶尔一次,皇后在卧榻之畔轻声向陛下耳语,“淑妃之事,是臣妾固执了,陛下能如此照顾臣妾心意,臣妾应当感恩。”陛下轻轻揽过皇后在身旁,“也是朕考虑不周。你我之间,理当如此。”

  不知皇后的感觉如何,我倒觉得言语之间增加的几分客气,慢慢在他们之间筑起沟壑,让爱渐渐变得厚重又艰深起来。

  皇后向陛下进言,“陛下,听闻陛下要封哥哥为国公,又加尚书右仆射的职位。臣妾以为实在不妥。”

  “哦?有何不妥?”

  “臣妾如今贵为皇后,长孙氏一族已为外戚,受陛下恩典,荣宠以极,哥哥若还高官厚禄,位于众臣之上,会有谏官说陛下重视外戚,倒不好了。”

  “朕封赏无忌,并非为着外戚的缘故。无忌与朕是布衣之交,自晋阳起义以来就辅佐朕左右,功勋卓著,他的人品才能,都担得起这个位子。朕从不以亲疏加官进爵,而只论功劳与才能,你就不要多虑了。”

  皇后再辞,“外戚之祸,历朝历代都有。臣妾实在不愿让哥哥和长孙家居于风口浪尖之上。还请陛下不要给哥哥这么高的官职。”

  “无垢,朕上次与你论及如何封赏功臣,你推辞说‘牝鸡之晨,唯家之索’,不与朕谈论,如今朕要封赏无忌,你为何又如此坚辞呢。”

  “陛下,臣妾只是女流,封赏功臣的事当然不应由臣妾来置喙。但哥哥之事,也算家事。臣妾为陛下持家,应为天下表率,不宜让母家荣宠过甚,后世子孙只享父辈功劳荫蔽,也不勤于读书修身。”皇后声音温和,委婉道来。

  陛下听了,觉得皇后说的有理。无忌与他是多年至交,封赏之事适可而止也是好事,何必树大招风。于是他点了点头,“皇后,你的话朕听进去了,让朕想想,再做定夺。”

  “臣妾谢过陛下。”皇后屈膝行礼。两人静坐片刻,面带微笑,算是翻过了这一篇。

  这便是所谓“皇后劝谏、陛下纳谏”的开始吗。我站在一旁赞叹,却也感到有些叹惋。我还是喜欢他们之前的样子,夫妻一心,共谋共计,柔情暖意,情理相融。

  那日我在御书房当值,眼见殿中闯进一个彪形大汉,侍者通传是陛下的叔父淮安王李神通。他一进门,简单行了个礼,便对着陛下吹胡子瞪眼,“陛下!昔日晋阳起义,臣在关西首应义旗,劳苦功高。如今陛下封赏功臣,房玄龄、杜如晦等人舞弄几点子笔墨,都居于臣之上,臣实在不服,要找陛下说个明白!”

  陛下倒是没生气,听他这么一说,微微笑了一下,直言劝道,“叔父首应义旗不假,但其实是为避免自身灾祸。后来又大多都打败仗,窦建德侵占山东时叔父全军覆没,征讨刘黑闼时干脆望风败北,怎么也不能算战功卓著。叔父应知‘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玄龄、如晦都有坐安社稷之才,论功劳位于叔父之前,也是理所应当。”

  李神通见陛下对他的履历一一道来,无法反驳,只直着嗓子说了一句,“陛下,此番分封,这些宗室皇亲、武德老臣要是都落于秦王府旧属之后,又岂能说是陛下公允?”说罢,哼了一声,拔脚就走。

  陛下对这位年纪大他不少,脾气耿直的叔父没什么法子,就这么任凭他怼了自己一句。最后自个儿喝了几口茶,陷入沉思,直到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到书房里来。

  二人知道李神通刚来这儿抱怨,便就着这件事继续说下去,“陛下论功行赏,不计亲疏。淮安王尚且如此,其他人也不敢有所怨言。只是臣倒想起,分封功臣之事,陛下尚需考虑周全,这正是稳定朝局,笼络人心,开启贞观之治的好时机。

  陛下从御座之上起身,背起手来,在堂上踱步,“你们说得对。今天叔父这番话倒是提醒了朕。其实,朕心里明白,朝堂之上能受分封者,无非就是太上皇那的一批老臣,昔日秦王府的心腹,再者还有些有立国功劳的地方势力还需安抚。朕虽自诩公道,但心下仍然有些偏爱。你们说得对,为君王者,要大公无私,才能服天下之心。国家设立官职,当择贤才而用。朕初登帝位,第一次大行封赏,务要谨慎,你们下去细细拟来,名单还要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