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我的李世民陛下之乌夜啼——大唐凝视(72)+番外

作者: 玄时蘩 阅读记录

  我看着他当真憔悴的脸。不敢想象,史书上轻描淡写的背后,正是这一日日的风刀霜剑。不论胜败,他都经历着非常人所能承担的压力和苦痛——而这还没到真正较量的时刻。

  “不会的殿下,你一定会赢!”我仿佛在抚慰着我的亲人。

  他望了我一眼,苦笑了一声。今日的情形,他大概不会相信我,倒抄起了旁边放着的《春秋》来,想要再找找“季友鸩叔牙”的故事。

  “殿下,还是休息吧。明日还有劳碌,总得有精神才行。”他没有理会我。我温和地祈求他:“殿下去睡吧。奴婢今日与侍从一同侍夜。殿下夜里若还会梦醒,唤奴婢进来伺候便是。”

  他听了,眼里倒是露出一丝感动,点了点头,像个孩子获得什么承诺一般。

  于是,他起身走向后殿。其实,他已经极度困倦,却不愿入睡,或者说,他恐惧那样的噩梦又一次出现。

  我值守在外,又见大唐明月,那清皎的光亮让我清醒。愿我这微不足道的守护,能让他得到休憩和平静。明日便又能精神抖擞的走上战场——比他一生中经历过的都要艰难得多。好在,他这一夜并未惊梦,待我一早入殿服侍他更衣的时候,已看到他清爽的气色。

  天策府的人似乎一下子少了很多。只有长孙无忌、侯君集,还有王妃的舅父高士廉日日入府议事。姻亲,的确是最可靠的纽带。怨不得如惠通、蘩儿一般的贫寒女子只能为人妾侍,女色欢颜,一身一心都无大用,必得是父兄、亲族、基业系于一体。

  高士廉亦从洛阳带来三百壮士,据说都是囚徒。这与当初太子寻来在幽州刺杀秦王的人,何区别之有?这,不是最后一搏,又是什么?

  今日,尉迟敬德、长孙无忌、侯君集先后离去。秦王总算早些回到白露居中。王妃迎上去,她这些日子想来也是不□□稳,看到殿下,一颗心才算能落定片刻。

  殿下与王妃分坐两旁,我奉上王妃嘱咐的菊花茶饮,降暑所用。竟然沉默了许久。

  王妃吩咐我下去。我便低头离开。其实,我在书房服侍的时候,已经听到一二,殿下与长孙无忌商议,想送王妃和孩子们去洛阳,万一事情落败,洛阳那么大,她们母子应该也能得个安生。

  但连我也知道,这不是上善之策。一来王妃和孩子们突然离开京城,目标太大,岂不是昭告天下秦王就要起事。二来以王妃的坚韧勇敢,以及对秦王的深情,她想必不会独留秦王在此独自面对一切。

  果不其然,但我再次听到召唤的时候,只见王妃眼中还有未干的泪水,却炯炯有神,甚至比秦王还有必胜的把握。

  我感到房中那骤然升高的温度,想必他们刚才紧紧地相拥过,誓同生死。

  我涌起一阵控制不住的眼泪,落在了秦王的眼里。他意味深长地看了我一眼,似乎也在告诉我他们的选择。我望着殿下与王妃。人生来便的确有高低之分,太子与太子妃、齐王与齐王妃,甚至陛下与万贵妃,我都见过数次,他们双双立在那,也许都般配富贵,但绝不会让人有这般的感动和敬服。怪不得,他们马上将一同执掌天下。

  殿下也有顺风顺水,似乎感觉到自己即将大功告成的时刻。比如程知节那一日,只说他和天策府的八百将士,一生只认秦王是主,肝脑涂地,誓死追随的时候。再比如,他夜晚召常何来见。我倒第一次见到这位没有写入历史的神秘人物。他身量不高,但性情沉稳。应当是没有怀疑了,无论秦王决定怎么做,他都会在玄武门内接应。

  我在殿外侍立,微微的回头,看到他弯下的膝头,向秦王忠诚地承诺一句“万死不辞”。秦王自信的神色让我知道,玄武门之变十有八九已经布局妥当。至少攻城的线路,已经悉数安排。不过,常何走后,他又暗令侯君集派人细细盯住,不得有一刻疏漏。

  灵心想必也出力不少,那络子变成了两日一送。每日王妃打开的时候,都捏着一把汗,生怕那颜色和图案的错乱报变,让秦王的布局功亏一篑。

  入夜,秦王会在那张地图前徘徊许久。那图中已然不再是嶙峋宫殿,而是一座座堡垒。排兵布阵,大唐没有人比他更是行家。

  我看他指尖游离来往的路径越来越趋于一致,甚至连目光上下扫过的节奏都那样清晰明朗。终于,他握紧拳头,重重砸了下去。熬红的眼睛里蕴藏着隐隐的杀气,却透露出必胜的决心。

第35章 软禁

  他也许在等待更好的时机。我并不知道什么样的时机才算最好。也许是如他所言的太子先倒行逆施,也许是——他还在等待着其它的可能性。直到一个深夜,他让我取来一柄已经掉了漆的柘木长弓,我才真正的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