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我在后宫写小说(重生)(22)

作者: 枕雨眠 阅读记录

她从葛喜那里打听到,大约只有四万余人随许王出发,余下的许军留在燕国镇压流民、收拾财物、收编人马。

她听采枝说,许王将父王的姬妾都打发去庙中做了尼姑,可怜的几个庶妹也只能随母而去。易侯庶子们会随后由方将军押解回长乐。世家大臣贬为平民,没收家产,罚到西疆去做苦力。

清意轻声询问:“你从哪里得知的消息。”

采枝附在她耳边说:“奴婢昨夜收拾行囊时,有一个侍从在一旁帮助我,他是葛喜派来的,我给了他一点银子,他便告诉了我这些消息。”

清意问:“他是在许王身前伺候的吗?”

“是的,他叫海沛。比葛喜要高些、黑些、年龄小些。很健谈。”

清意点头,“记住这个海沛,日后再向他打听消息。对了,你有打探到易侯夫妇在哪里吗?”

“他们也在随大王北上的军队中,看押他们的士兵很多,奴婢晚间再去打听一下。”

……

许军急切赶路,每日天蒙亮便出发,行至夕阳西下才歇息。若遇城镇便在城中补给一番,若是荒野便就地扎营。

燕清意起初还担心许明沅会在夜晚召见她,让她侍寝。结果过了几日,连他的面都没有见上,她逐渐放心下来,在车上埋头苦读,把《谢季英豪传》上卷看完后,开始思量下卷的故事。

四日后的晌午,他们到了燕国北部最富饶的城市丹济。

丹济建在横江下游的平原上,横江若一条白蛇绕城而过。丹济土地肥沃,物产丰饶,春日插秧,站在田坎上可见无边无际的青绿与天空的水蓝相接。

丹济亦是燕国的水路枢纽,丹济往北便是燕国边境,商人从北方带来良驹到丹济贩卖。丹济往南是燕国王都,商人从南方带来王都流行的绫罗绸缎、玉石器玩到丹济卖给达官贵族。

清意透过马车帷帐的缝隙,打量丹济郡。许王攻打下丹济后,留下了近万士兵镇守此处。此时,镇守丹济的许国士兵整齐排列在城楼上,见到许国军队后立刻开城落桥,笔直的铁板桥随着“哐哐”的铁索声落下,午后亮眼的日光射在漆黑的铁索上,反射出晃眼的光芒。

进了丹济,粪水的恶臭扑鼻而来,只见垃圾堆满道路,家家户户木门紧闭,街上沿街乞讨的孩童见到许国大军,争相跑进深巷里躲藏。商会的布帛旗帜在春风中招摇,街旁的野草抽了新芽。

她虽未来过此处,却听王都的吟游文人赞叹过丹济的富饶美丽,如今见到此番景象,心中凄凉。

燕清意以为大军稍加整顿便会离开丹济郡。然而马车停在一处,半晌未动,两个侍从在车外问安。

他们将她迎下马车,带到了丹济郡守的府邸中休息,说明日再出发。

她派采枝去打听许王为何在此处停顿,她则百无聊赖地在亭中看书。

丹济郡守的官宅,修得极为阔绰,不输王都贵族府院。她住在五进院的东厢房,她猜想她住的屋子之前是丹济郡守的公子所住,院中有一方池塘,塘边修八角亭。

房内博物架上放着青铜双耳鼎、瓷瓶、白玉虎等物,屏风上绘山水、白鹭,书架上陈列着儒家经典,亦有不少杂记。

燕清意选了一本《地经注》到八角亭中坐下,借着午后明媚的阳光观看。她以往对山川河流的知识并无兴趣,心想大概知道哪里是山、哪里有河便好了。如今既去过晋国,又将去许国,路遇大江山河皆是不知,心中迷茫,便想认真学习一番。

她看后才知,原来燕国与晋国中间隔着连绵不断的捷灵山脉,山势起伏不断,其中充满飞禽走兽,《地经注》中标注“荒芜”二字。

从燕国到晋国若要行陆路,只能绕道北上至周国边境,再走官道南下。燕国南面磅礴的灵江直通燕国,东至东海。所以她前生东逃时,是行的水路。

燕国与许国中间多是平原、丘陵之地,横江及其分支的几条河流像树叶上的枝脉,分布在燕、许之间。她想,难怪许国一路南征如此之快,道路平坦开阔,甚好用兵。

“公主。”采枝走到身边,“大王去视察河工了。许王说,‘横江及其支流覆盖万顷良田,若夏季遭遇暴雨洪灾,则粮产困难必至饥荒,易侯昏庸恐不会拨税修筑堤坝,孤还是得亲自去巡视查看一番,若堤坝老旧,趁春季加紧整修,防治洪灾’,这是海沛告诉奴婢的。”

“他未跟随许王吗?”他作为帝王,倒是励精图治,她又问,“父母兄长还好吗?”

“海沛受命清点、搜刮郡守府,并未与许王同行。奴婢想悄悄去看易侯和夫人,但守卫太多,未能面见。奴婢听海沛说,易侯食欲不振,夫人和公子倒还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