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贵妃归来(305)

作者: 甜蜜桂花糖 阅读记录

……

越荷在告别宁妃后,立即派人去请了薛婉仪。

等到对方落座,她先不提与宁妃合作之事,而是就着回忆起来的那些话,向薛婉仪请教发问。越荷留心着对方的神态,果然薛婉仪稍露一丝迟疑之色。

“娘娘,怎么会突然说这些?”她声音有些低落,“其实,这些东西嫔妾想过不止千遍。只是唯恐自己嫉妒心起,唯恐自己是文人相轻,污蔑了对方,才不敢提。”

越荷轻柔道:“无妨,我信得过你。”

薛婉仪这才略带迟疑地说了下去:“娘娘方才提到和慧妃生前对金贵姬的评价,说她自私怯懦。这一点,嫔妾恐难判断。”

“但是,和慧妃所言的,金贵姬诸多文章词句之中,风格极杂、内里并无一统,甚至句法、典故也偶有抵触之处……以嫔妾所见,的确如此。”

“嫔妾从前也常常疑惑,但因这些诗句前所未见,圣上又极喜爱,不敢有疑。”

“可是娘娘方才一说,倒让嫔妾想起一桩旧事来。”

“从前金贵姬写出那些诗词时,嫔妾也曾十分钦慕,想要向她讨教。但她总是躲避,嫔妾不解之余,只以为她谦逊。后来大抵是缠得她烦了,终于谈过一次。”

她轻轻地笑了笑:“可是那日,金贵姬先是用错了‘柳眼梅腮’的典,以为是夸美人。后又在我称赞她诗中‘浓春’一词创得妙时,微露得意之色。”

越荷不禁露出了错愕的神色。

她不算是精通诗词,但也知道,柳眼梅腮,是夸柳如女儿眼、梅如美人腮,赞颂的是春景。怎么会被错解成,夸人美貌?但“浓春”一词——

“会否确然是她所创,无意重了前人?”越荷问。

薛婉仪只是摇了摇头:“嫔妾当时,是刻意试探。‘浓春’一词,在过往的诗词中出现的的确不多,只有五六次,而且没有广为流传的。金贵姬没有听过,也说得过去。”

“但是,金贵姬在此之前,写过一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她脸色肃然:“沧海水的典故,最早出自三百年前的诗人王扇。其人名声不显,最有名的便是一句‘历劫易翻沧海水’。金贵姬的诗,若非凭空造典,只能、也只能来源于此!”

“而‘历劫易翻沧海水’的下一句,便是‘浓春难谢碧桃花’。”

“假如她是正常地写诗用典,她既然能写出沧海水,就没道理不知道浓春!”

薛婉仪越说越快,脸色涨红,神色已有几分激动。

“嫔妾便是从那个时候起,真正起了疑心!”

越荷此时,已然回忆起,她曾在太后跟前,听金羽念过些关于雪的诗词,也在那时产生了莫大的疑问——北方干雪,南方湿雪。金羽幼时在南方,长大后来到了北方的京城。

为什么她的忆旧诗,描摹的却是干雪之景。而口占的京城雪景,却是湿雪之景。

思及此处,一个不可思议的念头,在脑海中炸开!

越荷忽然身体前倾,紧紧抓住薛婉仪的手,诚恳道:“你能帮我这个忙吗?对照金贵姬所有流传出来的诗篇,找出前后矛盾、或与她本人经历出入极大之处?”

“只有你能真正做这件事。而我相信,一旦真正地对比追查,像这样的破绽,还会有极多!”

薛婉仪早已有疑,如今听了越荷同样提起此事,便像是得到了证实一般。

假如……那些绝妙的词句,并非金羽所写,而是另有主人!

“定不辱使命!”她保证,“快则七天,晚则半月。嫔妾定然给娘娘一个准信!”

……

九月的天气愈发凉了。宁妃之前染恙,小病一场,但病也渐渐好了。

人们都说,她在从失去皇子的悲痛中走出来。

倒是没人敢因此小觑她,或觉得她就要失了势——不提宁妃自己年轻康健,还有可能再生。她的父亲、她的皇恩、她手里的宫权,哪一样不惹人羡慕!

但只有宁妃自己知道,她是在怎样的悲痛之中压抑着自己。

她快熬不住了。只有仇人的血,才能稍稍缓解她的焦灼、痛苦。

宫中这段日子没什么喜事,因着二皇子死后的大肆排查,气氛至今都有些沉闷。在这样的情况下,便有人向皇帝提议,再办一场小宴,冲淡连日以来的不快。

提议的人是沈婕妤,大约是新投效了宁妃,急于在她面前卖好。

皇帝自然希望宫里和乐,同意下来。

于是,沈婕妤又带着人手,布置准备了几个日子。这才在九月十一日这天,向各宫室下了帖子,邀于九月十四日在太液湖心的陶屿岛上,赴一场小宴。

众人私底下都说:既然只是吃席,何必跑去陶屿上。想来是又准备了花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