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少年侠心(2)

作者: 周伟逸 阅读记录

谁说女子执针线,看我巾帼破敌阵。

身陷重围何所惧,刀光闪处取首级。”

树下的男女老幼听得出神,仿佛眼前出现了千军万马,马蹄生风,尘土飞扬,刀枪相击,砰砰作响,正自斗得激烈;自己则身处军营,调兵遣将,远观战事,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壮实少年惊叫道:“聚众造反,那可是要杀头的事儿!既然施法就可得到衣食财货,怎么不用法术解决?”黑瘦少年摸摸脑袋,沉默不语。

史老伯打开折扇,轻摇几下,续道:“与此同时,各地起义军也与官兵展开搏斗,其中以安丘城的战斗最为激烈。当时,安丘、莒州、即墨三地起义军一万余人围攻安丘城,眼看就要攻下时,在山东沿海负责防备倭寇的都指挥卫青率兵赶到,使起义军腹背受敌,最后失败。地方首领赵琬被俘就义,起义军死伤两千多人,被俘者四千余人,皆被官兵所杀,妻小被官府没收为奴。”

“柳升则指挥军队追击从卸石棚寨突围的起义军,把俘获的将领全部处死。然而,起义军首领唐赛儿却趁乱逃走。先帝震怒,以‘追剿不力’罪逮捕柳升入狱,以‘纵盗’罪处死参议、按察使、布政使等十二人。为防唐赛儿出家为尼,混入道姑行列,先帝又下令将一万多名尼姑、道姑逮往京师诘问,但唐赛儿还是不知所终。至此仅两个多月,唐赛儿起义便被官府镇压下去。呜呼!正是: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这评书老者说一段、吟一段,时而嬉笑怒骂,时而浅唱低吟,直听得众人托腮沉思,摇头叹息。史老伯笑道:“各位乡亲隐居在这桃花村,当真是世外桃源一般。正所谓:宁为太平犬,莫作离乱人。外间诸多乱事,听着新奇就好,又多忧心作甚?承蒙诸位厚爱,话本‘唐赛儿起义记’到此结束。明日老夫将开讲长篇话本《水浒传》,还望各位继续捧场!”说罢取出一只木盘,走向人群。桌上那炷香此时也正好烧完。

众村民便有人取出两三文钱,放入盘中,转眼间便得了几十文钱。史老伯作揖道谢,人群陆续散去。那两个少年仍坐在地上,呆呆地回味着刚才的故事。

“木头,你还愣在这里做什么?”一阵银铃般清脆的声音传来,从后走来一个眉清目秀、身姿轻盈的豆蔻少女,娇嗔道,“今日申时镇里在杏花村举办蹴鞠比赛,你该不会忘了吧?咱们桃花村可就指望你这个‘球头’啦!”

那黑瘦少年应道:“哎呀!听评书入了迷,真是忘了。多亏陶家姑娘提醒!”说罢便起身跟着少女,大步往杏花村去了。壮实少年也站起身,道:“嘿!木头、晴儿,别走那么快,等等我呀!”说着也匆匆跟去了。

第2章 蹴鞠小子

六月天,孩儿脸,说变就变。三个少年男女正行进间,天上突然响起几声闷雷,随即下起瓢泼大雨,只好躲进路旁凉亭暂避。眼看这连绵雨势,黑瘦少年心里焦急,说道:“不知这雨何时能停,但愿不要影响下午比赛!”壮实少年笑道:“夏天的雨下不长久,很快就停了,正好败败暑气。”少女则不住望向黑瘦少年,眼波流转,满是笑意。

这少女姓陶,单名一个晴字,年方十四,是桃花村村长陶景的闺女。相传在几百年前,陶氏族人的一支,为躲避中原战乱,南迁至岭南乡野地区定居。这支陶氏族人的先祖在修撰家谱时,因向往东晋诗人、陶氏名人陶渊明笔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逸生活,又有感于自身的命运,与五柳先生所写的《桃花源记》诗文十分相似,遂把定居生息的村落命名为“桃花村”,又在山上种下大片桃花林,自诩为陶渊明后人。然则世事多有巧合,真伪已不可考。随着年月流逝,不少中原人士也先后来到此地避难,繁衍生息。有道是“天高皇帝远”,众人在这远离纷争的乡野之处耕作纺织,安居乐业,小村不断发展壮大,后又衍生出“杏花村”、“梅花村”、“荷花村”等几条村落,在山野中自成一片天地。

黑瘦少年随母亲姓杨,名乐康,自幼便没了父亲,与母亲杨珍相依为命。杨乐康和陶晴差不多大,因皮肤晒得黝黑,有时又呆头呆脑,倔得像块木头,认准之事就定要去做,便被陶晴叫作“木头”,却是村中玩蹴鞠的一把好手。壮实少年也姓陶,是陶晴的堂兄,因体健如牛,又在家中排行老大,便得名叫“大牛”。三人相识微时,青梅竹马,是从小玩到大的玩伴。

上一篇:慕竹青 下一篇:放逐山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