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青春的旋律(41)

作者: 青山320 阅读记录

“我一个人打理这个理发店,从早忙到晚,也很累。”

“姐夫不是经常过来给你帮忙吗?他人呢?”

“你姐夫到大梁小学上班去了?”

“啊,去大梁小学了,什么时候的事情啊。”

“两个月前。”

“他不是高中学历吗?过去能做什么啊?”

“管开水房,然后协助食堂做一些杂工。”

“这没有关系,怎么进去的啊。”

“那天陈老师到我店里剪头发,就聊起了你,然后后面又聊到了学校食堂有个员工辞职了,我就推荐了一下你姐夫,想不到一下就成了。”

“陈老师那是帮了一个大忙啊,你得好好感谢他。”

“陈老师将你助力大梁小学的事情已经告诉我了,现在我们这里的人无人不知你姜晓芸啊,你是我们这里的明星了。来我店里剪头发的人比以前多了很多,很多学生,还有家长,老师,我这也是沾了你的光。”

“那是机缘巧合,刚好人家刘总需要助学,不过陈老师还真是一个非常重情义的人。看到你生意好,我也高兴。”

“芸芸,咱们这里很多人出去打工了,其实也是做一些底层的工作,不像你,你都到北大去学习了,你在省城工作,做白领,这是给家里争脸,我们走出去都有面子。你也有机会接触到达官贵人,所以说,对你来说轻而易举的事情,对我们在老家的人那就是登天之难的事情。乡寨都在传播你帮扶家乡的事迹,你可是我们家族的荣耀。”

聊了好一会后,才依依不舍挂掉电话。像这样纯粹聊天的情况已经越发稀少了,每次都是工作交流。一个人当忙于工作后,就会被工作给吞噬掉,忽略了内心深处自己的想法。甚至偏离了自己的初衷。

想为学校再募集资金的想法已经是大半个月前了,这次三姐的电话对晓芸是一个非常大的刺激。自己只是做了这么一点事情,就被陈老师这样惦记在心,还帮姐夫解决了工作,这是一个大恩情,自己不能再停留在想的层面了,必须有所行动。

思前想后,晓芸决定先还是再进一步了解学校的情况,然后听听陈老师的意见,再做出相对应的行动。

在跟陈老师通电话快结束时。陈老师言辞诚恳的说道:

“晓芸,不管这个事情最后成不成。我都要先感谢你,毕竟有你这么愿意为学校发展上心的人,并不多,你是毕业学生中的唯一一个。”

“陈老师,言重了。我也是大梁人,自己也是从这里出来的,如果没有您之前的教导,就没有我的现在。所以教育是可以改变我们穷苦人命运的一条捷径。我刚好认识一些有钱人,去争取一下,说不定就成了,这也不会占用我很多的时间精力,记得你曾经说过,一个人只要对一件事上心,事情就成功了一大半。”

“那就要辛苦你了,我晚上把学校的材料整理好,回头就发给你。”

“好的,刚好下周我们要去参加学习,这两天有点空闲时间,可以把助学资料做好。”

第二天晓芸看到陈老师发来的邮件,了解到了学校最新的情况,包括多少学生,老师,目前的学校发展的一些难点,大概需要多少资金,一目了然。附件还拍了不少照片,看到这些材料,晓芸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要做好募集资金这件事,首先得找到一个好的由头,有一个让大家亲身体验的过程,置身于情境之中比说百句千句管用,如果直接就要别人捐助,会引发部分人员的反感。

经过几个晚上的思考,晓芸决定开展大梁公益助学活动,并成立助学基金会。要做好这样的事情,靠自己一个人肯定是不行的,必须要动员更多人参与进来。为此,晓芸决定先征集志愿者。先在自己的北京大学工商管理高级研修班、人力资源管理师班两个学习交流群里发招募令,不到一天的时间有70人参加。北大学习班竟然差不多有三分之二的人都报名了,而人力资源管理师班第一个报名的就是周天。

按照晓芸最开始的计划,每名志愿者通过自身的人脉圈在动员10个人加入进来,那就有700多人了。扩散的效果很好,以至于还引起了媒体的关注。于是第一场公益助学活动最后报名人员竟然达到了1300多人,这是晓芸始料未料的。证明这个活动的策划还是打动了他人的心,而且一开始并不谈及捐钱,只谈活动,更何况在活动的详细页,晓芸是用故事的形式把学校的情况进行了介绍,再者配合部分图片,使得整个文案有血有肉,很能抓人眼球。这也是她在瑞达公司耳濡目染,学习到的一项技能。

鉴于报名人员过多,晓芸跟其他70多名核心志愿者进行了沟通,决定选择其中100名志愿者参加大梁公益助学活动,时间就定在了五月份。那时的大梁苗寨,风景如画,漫山遍野的映山红把整座山都染红了。大地早已苏醒,到处散发着春天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