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乡村教师马大丽(84)

作者: 梦里闲人 阅读记录

干这样缺德的事儿,就难怪别人“讲究”你,小村子里关于五姑的流言借着春节前串门子的“东风”,越传越远。

再综合她之前的“劣迹”,这人的人品受到了极大的质疑。

五姑对这些流言颇不以为意,魏家的要求明确,虽说要找农村姑娘,也得找农村姑娘中的尖子,要有文化,要长得漂亮,个要高……

五姑明知道对方有这么大的短处还要介绍大丽,实在是符合条件的不多。

后来听人说她到底把隔壁村的村花介绍嫁到了魏家,村花战斗力不弱,且进门生下的就是儿子,在占住了你再闹你儿子就是四婚,不止全县城出名儿,在市里您都得挂上一号!你孙子就没妈这个高地之后,把魏家母子修理的老老实实的,在城里享尽了“荣华富贵”。

五姑认为这一切都是她的功劳,大丽一家子没福!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可人家那姑娘也不怎么感谢五姑。

据说是因为介绍成对象之后,五姑的大儿子进了粮库当了临时工,后来还转正了。

介绍成功了就有这么大的利益,也难怪她肯冒着得罪马占山一家的风险,把这样的对象介绍给马大丽。

这些都是后话,解决了这件事,马家和靠山屯的人,全部进入了过年的节奏。

过年的头一件大事是“烧纸”。

虽说人人都是说是做给活人看的,却家家不能免俗,葛凤芝拿出来买好的七八刀大黄纸,几张金纸搁在炕上,彼时不时兴买纸钱(或太贵)老百姓家家自己印。

印有两种,一种是方方的,上面刻着字,要沾着墨汁一个一个地盖在纸上,一种是圆的“滚”儿,一样是刻着字,沾着墨汁一滚就是一“行”钱。

孩子们为了抢“滚”儿,暴发了一场小规模战争,最后葛凤芝判决这个“滚儿”归马玉珍使,印归马宏生,马宏学和大丽用金纸折金元宝。

她自己负责把印好的“纸钱”放在炕上晾,再把晾好的纸折起来。

家里人多,没多大一会儿就全都弄完了,葛凤芝要干第二件事蒸馒头。

给先人蒸的馒头得是白面的,最好是开花的,要发得宣宣腾腾的,这才能保佑后代日子过得好。

馒头蒸得了,一家人换上厚衣裳,拿着纸钱、酒、蒸好的馒头、盘子、铁锹先到了大爷马占海家。

马占海也已经预备好了,一样的上供的东西,烧纸之类的。

一大家子人浩浩荡荡地上了山。

家里老人的坟都在山上呢,到了地方先上供,两盅酒撒在地上,余下的酒马占山拿着到了不远处,给朱逸群的父亲朱有昌倒了一杯。

看着坟前有烧过纸的痕迹,就知道朱逸群来祭过了。

他站在坟前看了一会儿,这才回到自己家老父母的坟前。

葛凤芝已经把上供的馒头摆好了,坟前本来就有一个多年挖好的小坑。

马占海带着家里的老老少少给老人磕头。

葛凤芝一边磕头一边念叨,“爸妈,孩子们都大了,家里的日子越过越好了,您二位放心吧,您二位保佑宏学考上好大学,大丽找到好婆家,一家人顺顺当当平平安安的。”

别的人也各有祈求,说起来也是各自有个念想。

烧完了纸,上完了供,供着的馒头拿个大袋子再装回去,祖宗“享”用过的馒头,要留在大年初一吃,保佑一家子平安。

办完了这件大事,后来的事全是准备过年了。

马占山从小棚子里翻出来去年的灯笼,把残余的灯笼纸洗刷干净,露出竹子编的灯笼骨,晾上一整天,晾干之后用大红纸糊上一层,仔细地把蜡烛放进灯笼下面圆形的小“碗”里。

葛凤芝拿出旧花样子,照着花样子剪了老鼠娶亲,老鼠抱桃之类的花样,贴在灯笼上。

天擦黑了,男人们把灯笼挂在院子里高高的灯笼杆子上,一点一点儿地拽着绳子把灯笼升了起来。

锅里的杂面馒头蒸熟了,晚上的菜是用炖肉的老汤炖的大骨头、酸菜、粉条,一家人吃得热火朝天的。

“妈,是不是明个儿就能吃大米饭了?”马玉珍摸着圆鼓鼓的肚子说道。

“这顿刚吃完就想下顿!是!能吃大米饭了!”葛凤芝拍了一下女儿的肚子。

“妈,要是天天过年该多好。”马玉珍翻过身趴在炕上,看外面的灯笼。

“你是想天天过年吗?你是想天天吃大米饭!吃肉!”马宏生拍了一下她的屁股。

“妈!他打我屁股!”

“别惹你妹妹。”葛凤芝打了一下马宏生的头,“去穿衣裳去。”

“嘎哈啊?”

“嘎哈?咱家的灯笼归你了!灯笼灭了你就得拿下来给点上,换蜡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