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我在土里挖文物(38)+番外

作者: 兰芝 阅读记录

“真了不起。”

“所以我后来就想,曾祖父之所以愿意赌上自己一辈子的声誉去做那台手术,一是因为悲天悯人,二是因为他相信自己老当益壮。哪怕是老人,也有存在的价值,不要觉得人老了,就无用了,就一味地怜悯。我们都会老的,我们老了也能做很多事。”

“你老了想干嘛呢?”林晏晏不由问。

“写书。”

“什么书啊?”

“当然是关于考古。”褚云勾勾唇,问她:“不然能是什么?”

“一辈子考古啊?”林晏晏看他一眼,目光忽然飘向窗外,外头刮起了风,黄沙漫天,太阳就要下山了,她眯了眯眼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考古人,不鉴定,不收藏。”

中国从有考古学起,就有了不成文的规定,为了避免藏品的来源解释不清,下田野的一线考古人不能搞收藏,一搞收藏了,就再不能下工地了。

褚云侧过脸看她,就见她肩头的马尾辫黑亮黑亮的,连发尾都写着倔强。

接着,他就见她回过脸来,漂亮的眼睛看着他,慢慢说道:“学长听过一句话么?Being an archaeologist will never be wealthy。”

做一名考古学家永远不会富有。

闻言,褚云几乎笑出声来,他轻笑着,忽然认真地看了林晏晏一眼,许多对于她的不确定的想法终于也在这一刻确定了下来。

前头正好是红灯,他拉下手刹,扭头看着林晏晏的眼睛,这是他长久以来见过的最好看的眼睛,像会说话一样,偶尔惹人怜惜,偶尔充满狡黠,却一直都很清澈。

只是这清澈下,似乎掩藏着迷茫。

他叹了口气说:“你们本科学考古学文博,知识层面都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通过四年的学习和老师的教导养成成为一名考古工作者文博工作者的基本素养。譬如,处理专业问题时的专业思维,发掘时应当坚守的底线,事急从权时能够追求的平衡,对待历史的责任感,对待文物的态度,对考古文博工作的认同感。洛阳博物馆里,有一尊从永宁寺塔基遗址中出土的泥塑人面像,只剩半张脸了,却常能让人涌出怀思之情。宋人杨衒之的《洛阳伽蓝记》中记载过永宁寺那场大火,说是‘永熙三年二月,浮图为火所烧,悲哀之声,振动京邑。时有三比丘,赴火而死,火经三月不灭。’我也曾经想,不过就是一座寺庙罢了,烧了就烧了,三比丘为何要赴火而死呢?后来我才明白,以为无用百无直,以为有用可物祖。林晏晏,做一名考古学家或许永远都不会富有。然而,很多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是很动人的,与富有不富有,优越不优越,没有任何关系。”

第17章

因为手背上肿起个大包,林晏晏成了团宠。

吃完晚饭,碗筷都不用她自己洗了。

刘教头一边喝酒一边贼坏地问她:“林晏晏,捡回一条命的感觉怎么样?”

林晏晏想了想,“那是相当的刺激。”

“下田野就会有这种意外,褚云算是安全意识很高的了。他大三实习的时候被蛇咬了,自己抓了蛇,带着蛇去了医院,没给任何人添麻烦。”

“刘老师对褚云很满意?”

“满意,得意门生。”刘教头毫不掩藏喜爱之情,“当年他的分数,不是学校选他,是他选学校,各个院系的老师都争相翘首,没想到他会学考古。考古是他的唯一志愿,我当时还是系主任,就怕别的系抢人,学校录取通知书还没开始发,我就先一步去院长那里申请了录取通知书送去了褚云家。”

“去南京啊?”

“嗯,南京,就在颐和路上,道路两边都是参天的梧桐树。”

“可真好看。”林晏晏笑了笑,脑海里不知怎么的出现了一个俊秀的少年。

少年骑着自行车,往返在参天的梧桐树之中。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直到参加高考,离开南京。

刘教头不知不觉陷入了回忆,有些感慨:“他那时候也是这个样子,不骄不躁,特别安静。我问他,家里有位那么厉害的医生,那么厉害的律师,怎么会想到学考古?”

。"对啊,为什么呢?”林晏晏扭头,看向窗外正在和冯爷爷说话的褚云。

刘教头笑了笑,“他说,历史有价。”

历史有价?

“褚云学长,好像一直都很坚定。”林晏晏由衷的觉得,褚云好像从没有犹豫过,她不知道他从几岁开始才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明确的规划,但显而易见,他是那个坚定的,摘星星的人。

“我教过很多孩子,他是最心无旁骛,坦然无畏的那一个。”

“道心很稳啊!”林晏晏点头,不远处,褚云笑得很淡,目光清醒而透彻。

上一篇:不可开交 下一篇:昨日残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