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穿越古代做夫子(188)+番外

巡视过一圈之后,张松年当场宣布封闭号房,考试完毕再解锁。然后几个官差就抬着几个箩筐出来,里面的是乡试第一场的题目。这题目用蜡封好,卷成一团,等会就从挡板外递进去。后面跟着的几个人,抱着白纸和答卷,一人一张答卷和三张白纸,用完了就没有了。

楚辞领到题目和纸张时,忍不住深吸了一口气。他小心地将上面的蜡拆开,然后展开题目。

乡试第一场考四书题三道,经义题四道。因为学子们的本经并不相同,所以第二天的题卷很长,大家各自勾选自己要做的题目即可。

四书一共四本,一般来说,出题一般都是按照《论语》、《孟子》、《大学》或《中庸》的顺序出题的。

乡试重首场,首场重首卷,所以第一道题尤为重要。

今天发的是三道四书题,楚辞打看题目,只见第一道题上写着:贫而无谄,富而无骄。这道题出自论语学而篇,说的是子贡和孔子的对话,从字面意思理解就是,贫穷的人不谄媚,富贵的人不傲慢。

如果要从这个地方解题那就错了,因为下面孔子说了: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这说的是贫穷的人乐道,富贵之人懂礼,思想境界一下就提升了不少。

楚辞略过这题,去看下一题,第二题出自孟子:权,然後知轻重;度,然後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

意思是说,东西要经过称重测量才能知道其轻重长短,人心亦然。也就是说任何事情都要经过实践才能得出结果。

这道题楚辞没有做过,他心里一下子也没有想法,于是也先略过,又去看第三题。第三题是中庸题: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说的是,做事要提前做准备,准备的好就能成功,准备不充分便会失败。

这三道题的题面并不难懂,出处也都很寻常,基本上有不少人都曾经做过,但如何另辟蹊径,让自己的文章比别人出彩,才是个难题。

楚辞又想起了张松年的喜好,若是想要讨好他,那就必须按照他的思维,一丝不苟的答题。

楚辞却想,真的要这样吗?那种仿先古文风他这些天也写了好几篇,自我感觉也还行,但若是想要出彩,恐怕还是有些难的。

未免画虎不成反类犬,没有模仿出精髓,反而丢了自己的风骨,还不如大刀阔斧,写自己喜欢的文章。他就不相信,以张松年一人之力,便能将他按下去不得出头。

这一刻,楚辞放弃了想要委曲求全,以文章媚上的想法,将自己的全部思想都投入到了做文章之中。

第一道题,他写下了一句话破题:安贫者乐道,知足者常贵。然后他从历史上不知足者的后果切入文章,开始答题,文章大开大合,辞藻华丽却又彰显大气磅礴,立意深远,能言之有物,从细微之处可见真章。

楚辞坚定了信念,文思如泉涌,不到半个时辰,便将这篇文章做好了。只是文章的字数有超出,等会还要删改几处才行。

他将这张写好的题目放在一旁,又看第三题,这道题他心中也有了想法,就在其中写上: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他引用的是周易上的一句话来破题。

而后,他又从古代几个经典战役来分析做准备的重要性。依旧是开门见山,直抒胸臆,让人看后荡气回肠,不禁拍案叫绝。

其实楚辞先做一三两题除了现在对于第二题没有什么想法之外,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许先生告诉过他的一个诀窍。

那就是利用人的心理。因为人的思维能力到底是有限的,要在一天一夜的时间里写好三篇精彩的文章,实在不容易,于是许多人文章的质量都是由高到低的。

这就导致了,当阅卷官阅卷时,你的三篇文章粘在一起。他打开第一篇时,发现你写的不错,于是点点头继续往下。再一看,诶,尚可。于是又往下,却发现你的文章一篇不如一篇,他心里就会有所失望,到最后排名自然不会太高,因为他对最后一篇的印象会很深刻。

按照许先生的做法去,就是他看第一篇时,觉得很不错,看到第二篇时,会发现质量好像下降了不少,等耐着性子去看第三篇,却又会惊讶的发现,文章的水准又回来了。

这种犹如坐过山车一般的体验,会让阅卷官得到一种满足感,他一满意,排名自然是不会在下面了。

第三篇写好后,楚辞也没有急着去修改,而是又拿起了第二篇。

古人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与其写一篇休息一下,还不如趁着这个时间将文章全部写好,之后再来慢慢查看。

第二篇,楚辞想了很久,然后用了朱子的一句话破题: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