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穿越古代做夫子(216)+番外

除此之外,楚辞还捐出五十两银子改善村中的教学环境。并且设立了一个奖学金制度,用来鼓励村里的孩子们进学,钱款每月从族田里拨付。

钱款拨下去的当天,张老夫子就上楚家来了。

楚辞有些奇怪,这个老头不是一直都瞧不上他吗?言语之间经常都会透露出一股“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意思,怎么这会为了五十两银子就来了?

他这样想着,还是恭恭敬敬地把人请进了门。毕竟这老头是他的蒙师,这跑也跑不掉。

“我今日上门来,是为了感谢你对村里的学堂的善举。这些年来,村中适龄孩童,入学的人数日益减少,他们皆是为生计所苦,我们也没有办法。今日你去村长那里一说,想必来年入学启蒙的孩子会比往年更加多!”

“我终日为这些事所烦扰,无奈没有办法,即使去村民家中劝导,也无济于事。你也许只是随口一言,改变的却是我们长溪村后人的命运。所以,无论如何,老夫今天也要摈弃之前的嫌隙,来向你登门道谢。”

楚辞一时无言,看来这次,是他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

这个老头古板阴沉,说话尖酸刻薄,行事迂腐不堪,可他却不愧于“师者”二字。

楚辞中了秀才,他没有上门。楚辞得了牌匾,他也没有上门。楚辞中了举人,成为了解元郎,他还是没有上门!可是,此时此刻,他却为了区区五十两银子,拉下自己的脸面,舍弃自己在学生面前的尊严,来向楚辞道谢。

思及此处,楚辞站了起来,深深地朝着张老夫子鞠了一躬。

“老夫可受不起解元郎这一拜!”张老夫子还是那副不讨喜的样子,可楚辞心里却对他改观了不少。

“若你执意要这样,还不如明天去到村学,为那些懵懂孩童教授一点东西。”

“固所愿也,不敢请耳。”

第二日,楚辞来到村学,面对着下面一双双或懵懂或坚定的眼神,说道:

“今日我来为大家教一首诗,大家跟着我念,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念!”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念!”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

第111章 太平不太平

那日从村学回去后, 楚辞又将资助计划修改了一下, 凡村中孩子入学, 笔墨纸砚的费用全部都由族田里出。

为什么不全免呢?楚辞倒也不是出不起这个钱。只是,唾手可得的东西, 人们是不会轻易去珍惜的。

他已经问过了, 村学的夫子们收束脩不限于钱。家里的粮食, 山里的野味, 打来的柴火,他们都是收的。

若是还有人连杂费都交不起, 那么只能说明这个人的家庭是毫无进学之心的,既是这样, 资源也就不用在他身上浪费了。要知道, 即使是六七十岁的老太太上山去, 半天也能拖下一捆柴来。

打点好所有事之后,时间也渐渐逼近十月初一。

这次县里只考上了他和江淮, 上次他给江淮去了信, 问江淮什么时候上京赶考,却听闻他的祖父生病了, 他身为长孙,理当在家侍疾, 此时不宜远行。

楚辞在信中慰问了几句, 并送了一些滋补的药材过去,希望老爷子能早点好起来。上次江家宴请之时,他看那老爷子身体还是挺硬朗的, 可见病来如山倒啊。

楚辞突然有了点危机意识,他将张家最开始送来的那根老参切了一半,然后用盒子装了放进自己的包裹里,另一半则交给了他大哥保管。

十月初一这日,楚广赶着牛车送楚辞去县里。一路上,他都在叮嘱楚辞路上需要注意的事项。前几次楚辞出门都有人陪着,这次只有一个人,怎么能叫他不担心呢?

楚辞耐心地听着,虽然同样的话,他娘和嫂子已经翻来覆去说过几百遍了,但是他还是很喜欢听的。

“到了。小二,你一到那边,就要记得马上给家里来信,让我们能够安心啊!”楚广看着等在前面的商队,心里有些难受,可恨他这个当哥的没本事,不让陪着弟弟去赶考,也好过让他一个人孤苦伶仃的在外漂泊。

“哥,放心吧,我到了有驿站的地方,就会立刻给你们写信的。”楚辞背着包裹,朝楚广拱拱手,然后往商队那边走去。

“唉,等等!”楚广突然又想起一件事,他跑了几步,然后附在楚辞的耳边说道:“你嫂子在你棉衣的夹层里缝了两张二百两的银票,如果遇到情况,可千万要记得拿出来。对了,棉衣可别去洗呀!”

楚辞愣了一会,然后点头应了。怪不得他娘和嫂子一定要将那件旧棉服塞进来。

他原本以为是因为她们考虑到的东西和他一样,所以才会有此准备,原来是竟有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