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穿越古代做夫子(467)+番外

“叮铃铃——”

“叮铃铃——”

两声铃声一前一后响起,楚辞回头看去,周尚书举起牌子,上书“蒙舍”两字。

“由于蒙舍学子快人一步,本次答题机会归属蒙舍学子。请派出一人,在规定时间内作答。”楚辞笑着看向蒙舍国那边。

蒙舍的三号学子站了起来,刚刚的铃声也是他拉响的。

“《诗经》一共收录311篇,其中有六篇笙诗。共收录风160篇,雅105篇,颂40篇。”

“请出示正确答案!”

有太监扛着题板上来,上面的答案和这学子所答并无二致。

“恭喜这位学子答对,蒙舍加十分!先别急着坐下,敢问贵姓大名?”

“学生名叫霍图尔。”那学子不明所以,但还是很老实地回答了楚辞的问题。越析、蒙舍推崇大魏所学的儒家文化,是以他们所学的东西和大魏是差不多的。

“霍图尔,你刚刚说《诗经》中有笙诗六篇,那么,你知道何为笙诗吗?”楚辞问道。场上这些学子都是三国挑选出来的精英,这一环节的设置,自然是为了让他们个人得以扬名于天下。这样,以后大魏举行的比试,才会有更多的英才报名参加,这对推广大魏朝影响力也很有帮助,这就是所谓的平台效应。

“所谓笙诗,便是只撰诗题,未著文章的诗篇。它们虽收录于《诗经》中,但并无内容。”霍图尔觉得楚辞应该不会不知道呀。

“霍图尔回答的很正确,请大家掌声以示鼓励。我们不论读书还是做其他的事情都应该深入地理解,这样才能灵活运用于脑中。此题过后,让我们看看分数,蒙舍积二百三十分,越析积二百二十分,大魏积二百三十分。”

大魏的几个学子脸色很不好,他们本来是领先于其他两国二十分的,这一轮不仅没能得分,还倒扣了十分,让他们一下子就被追上了!罪魁祸首的国子监学子林承易听见分数后,头垂得更低了。

旁边一只手伸过来拉了拉林承易的衣袖,低声说道:“楚司业曾经说过,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败之后不思进取,一蹶不振,你忘了吗?”

林承易心头一震,抬头看见旁边的同伴们都看着他,其他人虽有点懊恼,但眼里并无责怪,反而是对他的担忧。林承易用力握拳,心里做了一个决定,刚刚丢失的十分,他一定要拿回来!

楚辞用余光注视着这些学子们,见林承易又恢复了斗志,才放下心来。

“下面是第二题,从乌图鲁山去到印加山一共有八百里,假如有一壮年骑马前行,一天可跑六十里,问春季几日可达?开始抢答!”

楚辞读完题后,心里觉得有些不对劲,这道题看似九章,实则另有玄机,它问得是春季几日可达?春季……春季!

正在他思考的时候,那边的铃声响了起来。周尚书笑着举牌,上面果然是大魏二字。

“请大魏学子作答。”

抢到题的四号是韶山书院的学子孟远章,他站起来后,大声地回答道:“十三天半可以到达。”

楚辞眼里流露出一丝可惜,果然错了呀!不过,他心里虽然替他们可惜,一来就碰见了这种坑人的题目,但面上还是端着训练有素地笑容说道:“请出示正确答案。”

太监端着题板上前,上书“无解”二字。

“很遗憾,大魏学子答错了,请扣十分。”

不仅答题的学子懵了,下面的人也一样,“为什么,我算了也是十三天半,怎么会是无解呢?”

“是啊,莫不是答案出错了?”

蒙舍的参知政使霍华坐在位置上,心里得意洋洋的,他就知道这一题除了蒙舍其他两国都不可能做对。即使被他们抢先,也只有扣分的可能。这就是大魏人常说的……不战而屈人之兵吧?有人质疑,自然要人解答,到时候他们蒙舍的学子又可以露一次脸了。

楚辞见下面声音嘈杂,便走到台子的一侧,在上面架着的一面锣上用力敲了一声。

“请大家稍安勿躁。此题为蒙舍国所出,答案应该是没错的。”楚辞等大家都安静下来后,方才说话。

“可,为什么是无解呢?”

“大家有所不知,根据《异国志》的记载,乌图鲁山和印加山中间隔着一条榴花江,这江有几十丈宽,上面没有架桥。每到春季,江水暴涨,船只根本过不去。往来者都会避过春季涨水的这段时间,待夏季浅水期才会过河。题中特意提到了春季这一条件,那么前面无论说了什么,都是没用的。故而此题——无解。”

这题纯粹就是坑人了,所以楚辞也不准备让他们的人解释,而是自己给出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