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穿越古代做夫子(470)+番外

大魏这边想要反驳,却不知从何辩起,题目确实是言明要按《大魏刑律疏议》上判刑的,可是……判案,是这样判的吗?

他们步步紧逼,楚辞却沉吟着,迟迟没有给出判断。

“楚大人,为何还不宣布结果?他们没有按题意作答,就应该扣分!”

楚辞摇摇头:“我觉得不对!”

“楚大人,你是说老夫判法不对?那也就是说明,你认为《刑律》一书有误?”霍华说道,蒙舍的阁罗亲王这时装出一副莽夫的样子,并不约束霍华的步步紧逼,反而有些故意放纵的样子。

“不,楚某是觉得,当律法条文与伦理道德相抵触之时,不应该这样下判。有一句老话说,律法不外乎人情。此案并不是一件简单的偷盗案,也不是一件简单的弑父案。犯人和被害者在重重误会之下犯下此人伦惨剧,实在可悲可叹至极。但判决一件案子,须得从其前因后果来分析,此案只有一点线索,本不可轻易下判书。如果说学子们完全是按照儒道思想来判决的,那刑部大人们为何又会这样判决呢?有请刚刚作答的刑部主事杜明祥大人上来解释一二。”

杜明祥被请上来后,说道:“此题实乃一个真实案件的部分线索。它发生在闵地张家庄内,此案一发,当地父母官便四处查证,而后发现,这张三是个性子老实的农人,他年过不惑方有一子,从小宠溺非常,及花甲之年为其子聘妻,谁知那妇人生性刁钻,常与张三发生口角,未免其子为难,张三便独居于村尾老房之中。时至冬日,张三缺衣少食,又适逢其子外出,他几次上门讨要未果,便决定夜间翻墙自取。谁知他儿子这时已经回来了,听见房内声音,以为盗贼,便持棍将其父打死。”

“霍大人,此事前因后果俱明,若还判其子无罪,是否有些不妥当呢?”

“这分明是恶妇造孽。”

“虽有恶妇推波助澜,但追其根由,还是在其子身上。若不是他其身不正,放任妻子不孝老父,又怎会发生这样的惨事?”楚辞反问道。

霍华一时没有声音,楚辞又接着说道:

“我朝学子熟读律法,本应按照《刑律》判案,可条文是死人是活的,若一味只按照上面的律法条文来判案,无异于纸上谈兵,恐会造成冤假错案无数。当然,他们这次仅依据这些条件下对判书,也是误打误撞蒙对的。”

“那么依你之言,你想如何?”霍华见他各打五十大板,心中隐隐猜到他的意思。

“我的意思是,不如此题只记一半分?若贵使还觉得不妥,我们可以让场中众人判断。”楚辞笑着说道,大魏泱泱大国,让了这十分又何妨?只希望这些学子明白这十分因何而丢,往后当官,莫要当个糊涂官!

霍华看了看下面乌泱泱一片大魏人,顿时心里骂了一句。不过,人家的判决确实下对了,他能争取到只加十分,那他们蒙舍就还有机会。所以,霍华点了点头,任由计分员将大魏分数变成了三百五十分。

第237章 运气太差了

大魏完成题目之后,就由蒙舍选题了。他们毫不犹豫地选了一道三十分的题目。

楚辞让人端上题板,开始念题。这一题是一道策论题,给出的内容必须全部用上,语句要通顺,中心思想要明确,字数不能超过,字体也必须用馆阁体。

这道题给出的时间是一柱香,也就是两刻钟的时间。在这么短暂的时间里要写出一篇值得称道的文章肯定是很艰难的,而且若一人评判,肯定是会有争议的,所以楚辞之前就联系好了其他国家的使臣,由他们来判断,五个国家,有三人认同即为过关。

两刻钟后,蒙舍的学子做好了这一篇策论。楚辞命人将其送到台下,由其他五国一同商议。

过了大概半刻钟的时间,策论又被送了上来。楚辞打开一看,发现上面有四人题了名。

“给蒙舍国加上三十分。”楚辞宣布道,然后看见计分员将分数揭过,变成了三百五十分。

接下来是越析国,越析分数和他们实在相差太远,即使三十分的题做完,也没什么用了。而且,单看那篇策论就不简单,万一抽到难题,做不出来岂不是更加丢脸?

于是,他们的学子在商议之后,选择了十分题。楚辞让人抬上题板,然后宣读,原来这十分题是要他们以秋为题写一首五言八韵诗,但其中不能出现秋字。

越析国学子在半刻钟的时间内将诗写了出来,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虽积分不多,但也算体面。

风险题之后,楚辞看看三国学子的题板,笑道:“现在,让我们看看三国学子的分数,其中蒙舍和我大魏都是三百五十分,越析为三百一十分。我国学子与蒙舍国学子互不相让,打成了平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