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天下(152)+番外

元殊虽然有妾,但妻妾地位天壤之别,妾室更不可能与夫君有平等的地位,所以他只是轻描淡写略提了一句,看得出感情也稀疏平淡。

赵肃眉头紧锁,重点却已经不在男女私事上头,而是他后面那句话:“险些丧命又是怎么回事?”

元殊笑了笑,“也没什么,有一回苗民叛乱,规模很小,但若是惊动朝廷,便要派兵镇压,届时苗人对朝廷的仇恨又要更深一层,我便亲自去游说他们,所幸最后也成功了。”

他说得云淡风轻,赵肃却听得出其中的惊心动魄:“你把自己的命不当回事不成,怎可如此轻率!”

“我怎会不当回事?”元殊笑着,伸手抚平他眉间的皱褶。“老师走了,这世间就剩你一个兄弟,就是因为太当回事,所以才要多努力一下,好赶上你的步伐,帮你做些事情,以免你孤掌难鸣。”

赵肃抓住他的手,紧紧握住。

元殊嘴角含笑,任他抓着,两人许久没有说话。

“这几年,赵肃二字可是名震天下,都快盖过张居正了。”元殊有心暖和气氛,笑着转了话题。

赵肃摇头:“我算甚名声,都快四面楚歌了。”

元殊道:“我瞧也是,你做的事情,与张老头儿格格不入,先有闻道台,又有小抄,他不把你恨入骨子里才怪,幸而陛下是站在你这边,最后总能转圜一二。”

赵肃道:“张居正倒是其次,只怕还有人在我背后放冷箭,这才是防不胜防的。”

元殊一愣:“谁?”

赵肃:“张四维。”

元殊沉吟:“除了你与张太岳之外,内阁里头,可有人能与他抗衡?”

赵肃道:“上个月,元驭也入了阁,只是他性子太硬,汝墨的性子又太软,有时难免优柔寡断,真论起来,他们俩都不是张凤磬的对手,更何况现在张凤磬心心念念想要取代我的位置,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与张居正的目标是一致的,两人联合,会更加棘手。不过你回来,我就不担心了。”

他口中的元驭与汝墨,便是王锡爵和申时行。

元殊戏谑:“你便如此高看我?”

赵肃舒展了眉头:“我都想好了,至坏不过是我辞官下野,届时朝中有你和汝墨他们,也足以支撑大局了,何况我手里还有胜算。”

元殊问:“什么胜算?”

赵肃眨眼一笑:“时机未到,说了也无用。”

“你怎么光长岁数,不长长性子,都为人父了,还喜欢故作神秘、卖弄!”元殊恶狠狠捏他的脸颊,一如少年时光。

书房外。

两个脑袋凑在一起往里窥看,悉悉索索。

赵耘悄悄问:“哥,咱爹真的是负心郎啊?”

赵耕压低了声音:“你没仔细听吗,他是爹的小师兄,就是我们的小师伯。”

赵耘求知若渴:“为什么是小师伯,难道我们还有大师伯吗?”

赵耕心不在焉,眼睛透过缝隙盯着里面:“可能吧,咦,怎么凑得那么近?”

赵耘:“哪里哪里,我也要看!”

赵耕:“小孩子看什么,非礼勿视,没听过吗?”

赵耘:“你才是小孩子,让开……啊!”

两人的惊呼声中,门被打开,他们英明神武的父亲出现在面前,似笑非笑瞅着他们:“听墙角好玩儿吗?”

赵耕拉着赵耘转身就要溜:“我想起我们还有一篇大字要写!……”

赵肃抓住两人后领,笑眯眯:“你们这么出息,大字就不用再写了,改为青蛙跳一百下,和一篇策论吧,傍晚的时候我要看到那篇策论。”

第134章

元殊吃惊不小:“他们才多大,就开始写策论了?”

赵肃笑道:“只是让小孩儿写着玩的,不拘着格式条框,写自己想写的东西,加点儿感慨论述就成了。我这膝下二子,赵耕有些小聪明,但过于活泼跳脱,唯恐他长大之后聪明反被聪明误了,赵耘看似鲁钝,却反倒有几分大智若愚的味道,让他们没事儿写写东西,也好练练性子,中和一下。”

待到傍晚,两个小屁孩将“策论”交上来时,元殊一看,那上头的字倒还写得有板有眼,只是内容实在让人啼笑皆非。

一个写的是“吾父师门之我见”,从赵肃的容貌到元殊的容貌作了一番细致的描写,最后下了总结,他们的师祖肯定是个“以貌取人”的人,从而推断出师祖年轻时肯定也是个玉树临风的人物。不用说,如此“离经叛道”、“古灵精怪”的内容,也只有赵耕写得出来。

另一个写的是“今日饭羹二三语”,讲自己早饭的时候吃了一道很好吃的菜,就去问厨娘是怎么做出来的,结果厨娘告诉他,这是她小时候出身贫苦人家,家里为了节省粮食,挖空心思拿野菜做的,当然现在这道菜,材料已经换了,不再是野菜野草一类。赵耘又问了厨娘一些她家乡的事情,得知现在民间拿野菜当饭吃的人家也不在少数,一到饥荒之年,野菜更成了稀罕的救命粮,他把这些都写了进去,又说如果有一天,全天下的人都不用吃野菜就好了。

看了两人写的东西,元殊这才明白为何赵肃会那样评价两个儿子。

确实,赵耕的灵性更多一些,不拘泥于寻常规矩,而赵耘偏于踏踏实实,却往往能想到深处去,以他的年龄来说,这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结果隔日,更让元殊吃惊的事情又发生了。

一大早,内侍张宏抱着一个奶娃娃来了,随行的还有两名同样常服打扮的侍卫,张宏还带来了皇帝的口谕,说让太子今日出宫暂住这里,跟着赵肃,让太傅随意管教,不听话的话打板子也可以,一切由太傅裁决。

元殊听得一愣一愣,从未见过皇帝如此放心让人将太子带出宫又丢到臣子家里的,眼前这个两岁多的小娃娃,胖乎乎的脸上懵懵懂懂,还带着残留的睡意,明显不知道自己的境况。

而赵肃也面色如常地接下这个大麻烦,然后……

让赵耕和赵耘带着小太子玩耍,只吩咐侍卫们在旁边看着,别让他们进行危险活动即可,其他随意。

元殊看着赵家两个小娃儿带着另一个更小的太子蹲在树下看蚂蚁搬家,再看赵家家长老神在在地坐在屋檐下看书的模样,有些无语。

“你这个太傅就是这么当的?”

“殿下还小,这个年龄段的小孩,学什么都太早,倒不如让他痛痛快快地玩,宫里头没有同龄人,跑到哪里都一大群人跟着,估摸着也是因为这样,陛下才把太子送到我这儿来的。”

“你就不怕被弹劾?”

赵肃笑得牲畜无害:“陛下做事隐秘,再说都察院都改革了,那些喜欢没事挑刺的言官被发配到地方去了,谁会吃饱了撑的跑到外面听墙根呢?”

“张居正呢?”

“这种事情无关痛痒,他不会拿来当把柄的。”

元殊又是片刻无语,然后才问:“你把所有事情都想到了,还有没有你想不到的?”

赵肃的目光从书上抬起来,认真地看着他:“当然有,老师的死我就想不到,这是我一生最大的憾恨,可惜现在我有能力保护身边的人了,却挽不回岁月。”

“……”元殊将手放在他肩膀上按了按,带着安抚之意。

过去的时光再也回不去了,就像十多年前两人一起读书的岁月,那时候的他们踌躇满志,胸怀梦想,却也没想过未来会那样波澜壮阔,充满变数。

正如不远处的树下,三个孩子玩得正欢快,无忧无虑的脸上尽是笑容,他们也绝对无法预见自己将来的命运。

元殊多年在地方上考评卓著,如今回到京城,自然也论功升迁,入了刑部。

刑部不是六部中最吃香的衙门,但却可以不引人注目,他与赵肃早就讨论过,如今内阁有了申时行与王锡爵等人,假使元殊再进了户部或吏部,必然会引起张居正和张四维的警惕,从而打草惊蛇,所以这个安排才是最妥当的。

万历八年初,皇帝正式下旨,拜工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赵肃为太子太傅,同时加封内阁宰辅、建极殿大学士张居正为太师,赠上柱国。

同年三月,从全国两京、广西、贵州、云南、四川、陕西等几处地方,收到关于一条鞭法的反馈条陈数十份,其中绝大部分是地方官吏反映执行艰难,又或新政弊端,皇帝命人将各份条陈分列出来,客观阐述意见的采纳并着令改善,诉苦或陈请取消新政的则不纳,并查处相关官员与地方大户勾结滋事等数十桩。

同年十月,原辽东游击贺子重,因功累迁至参将,受辖于李成梁麾下。

参将的地位在总兵、副总兵之下,这道任命是与其他边将升迁调任一道签发的,原本纯属寻常,没有任何引人瞩目之处,但远在京师,时刻关注着的张四维却得知了这个消息,并且大为高兴,对儿子张甲徽道:“果子很快就要成熟了。”

第135章

就在张四维父子纵论朝局之时,远在重洋之外的扶桑,同样有两人正坐在屋檐下的回廊上品论茶道。

“连歌曾写道:晨霜遍原野,秋色业已深。眼前景色,正如歌中所说,极凄极美啊!”小西行长笔直地跪坐着,抬头望向屋外飘落的黄叶,感叹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