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为祖国之崛起而穿书(221)

作者: 谢述宴 阅读记录

赵其国点头,“当年,浦江东岸还不过是一片农田,芦苇荡,棚屋,一江之隔,却是两个世界。”

他的脸上露出回忆的神情,“我还记得,当年赤手空拳去浦东时,什么也没有,一切都是从零开始,还有热心的农民,知道国家有困难,主动捐钱,捐牛,捐东西,支援我们的开发和建设。”

开发办的账簿上,清清楚楚记录着每一个为东岸开发捐出自己积蓄的,朴实的华国人民的名字。

林铸江笑道,“这事我还记得,当时你负责的就是把一片荒芜的芦苇荡,变成集装箱码头。一个九百米的码头,说好三百米用作集装箱码头,你可倒好,直接做了九百米的集装箱码头!”

“是啊,当时是冒了很大风险,大家也不理解,说你这个,全都做成集装箱了,有什么用?说好的三百米,改成九百米,这不是瞎改吗?”

宋海摇头,他只比赵其国小五六岁,一双眼睛充满了锐利的光芒,声音浑厚有力,“我觉得您想的没错。”

沪城出口全靠航运,码头极其重要,尤其是集装箱码头。

集装箱不只是运送货物的一种特殊车厢,更是一个城市,一个码头实力的衡量标准。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船舶的体积也开始变得“越来越大”。

teu作为国际标准箱单位,既是对集装箱标准化的一个称呼,也是对港口能力和实力的量化单位。

“以前,一趟船走一次远洋,能带3000个teu,后来近十年,四千,五千也已经不算什么了,再往后发展,”

赵其国对集装箱的情况了如指掌,“还会出现8000teu的超大型船舶。而经过这么多年的航运发展,世界各国早就形成了主要的航运干线,他们有他们的圈子,我们要向加入这个圈子,除非本身实力足够。”

这一点,宋海深有体会,“亚洲,欧洲,北美,连成一个圈!但凡在这个圈上,能成为枢纽中心的,必然都是国际化的大都市,如果没有合适的港口和码头,最多只能成为别人的补给点,国际航运中心——要做到中心两个字,就不能只是别人路途中的一道风景!”

他说,“而要让他们把这里当做目的地,集装箱码头就必须建,不仅要建,还要做到高效率。”

谢雁问,“沪城现在的集装箱吞吐量怎么样?”

“每年大概五六十万——如果不是以前建的集装箱码头,”

宋海苦笑着摇摇头,“恐怕还没有这个数字。”

谢雁接到电话之后,就提前做了功课,“五十多万……的确是少了点。”

五十多万,距离沪城要“国际航运中心”的目标,实在是差太远了。

日国和韩国的集装箱吞吐量,每年能达到二三百万teu。

而华国的港城,以及新加国,每年teu能达到上千万!

可以说,沪城的年teu吞吐数量,连港城的零头都不够。

这样的能力,显然无法在竞争激烈的航运港口中占有重要地位。

“之所以吞吐量上不去,有两大原因,”

赵其国说,“第一,我们的能力不够,虽然之前建过集装箱码头,但是沪城起步太晚了,我们缺少很多配套的设备,每吊起一个箱子,就要工人爬上集装箱顶部,进行安装,然后在操作。大大提高了作业时间,后来,人家自己的船再来,自带安装工具,免得我们在去吊!”

“就连最低的3000teu船舶,要来沪城,还需要减载。”

他从不掩盖劣势,也不规避弱点。

“第二,我们没有深水港。”

没有深水港,大吨位远洋船舶无法停靠和作业。

没有深水港,沪城在航运中永远就只是备选和补给站,无法成为航运的枢纽和中心!

林铸江接过话题,说,“原因,你们两应该也明白,”

他看了眼已经看不见影子的沪城,还有远处平静的海面,“入海口的泥沙太多了。”

按照交通部的计划,等泥沙整治好,已经是十年后,再建深水港,根本赶不上定的目标期限。

更何况,这个方法治标不治本。

“我们这次去的,真的是选好的深水港吗?”

苏擎转身,海风吹起他的衬衣,他靠在栏杆上,问,“可是这儿,离沪城少说也有十几公里。”

船还在海上行驶,没有要停下来的意思。

宋海说,“选址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我们考察了所有的地点,全都被否定了,离长江口太近,泥沙会导致水深不符合要求,离长江口太远,外海的风浪会非常大,也不适合作为港口。”

他转身,看向远方,。但幸运的是,我们找到了那里。。

谢雁顺着他的目光看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