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七零之炮灰一家的幸福生活(73)

作者: 公子葭 阅读记录

周教授:“这一本又不是古籍!你要去也没有用!还是放在我们中医系好好研究。”

张馆长:“是不是的那也是第一本存世的《青囊书》啊,该是我们博物馆来收藏。”

周教授:“你放你们博物馆,有几个人能上去翻着看?那不是浪费?”

张馆长:“话不是这样说……”

万青山无奈的打断他们:“你们中医的把整本书扫描一下,然后拿回去自己研究不行吗?”

周教授:“……”我当然知道可以啦,但是你知道这玩意儿有多大的意义吗?这要是研究好了,中医有了长足的进步,那往后这本书就是我们的《圣经》!现在手上这本就是原版,你晓得伐?原版!那是我们中医学的圣物!

*****

了却一件大事,乐宛后面几天心情都很好。

在这个期间她去拜访了几位乐建山的工友,顺带着打听了当年的事情。

乐建山的老师,白鹤眉。当年下牛棚没熬过去,家中无亲无故。关于当年的一切都无从考证,只说好像他父辈一直行医,后来家中亲人战火中没了大半,到了建国之后,更是只有他一个了。

乐宛在心里暗自记下这位老人的事迹,写了短短一则生平介绍交给万青山。嘱咐他将这一部分展示在博物馆内。

当然,这几样文物的出现震惊了全国,万青山每天都要接上无数个电话。多少个媒体都在不停的询问万青山,想要采访到这几样文物背后的故事。万青山苦不堪言,多少理解了点乐宛的心情。

他倒是没有过于追问乐宛的来历,毕竟能够留下这么珍贵的文物的人家,后面说不准水深的可怕。而且这几件文物如果正常按照借展程序来,每年的借展费用都会很可观,更不要说如果她把《青囊书》出版带来的名利收益了。

乐宛随口一说就把这些放你弃掉,可见是不在乎钱财的。至于自己的房子借给她住上五年,万青山只觉得自己做的太少了。只不过人家既然不缺钱,万青山也只能感叹一句对方的慷慨大气。

不缺钱?乐宛可不觉得,她自从到了七十年代,就没享受过有钱的感受。现在充其量也就是吃喝过得去的温饱线生活。

趁着闲,她坐下开始盘点自己的家产:人民币只剩下两千多,另外翡翠镯子一只,金条四个,银元七十五枚,手头还有不到五十块钱,若干粮票,家里也没有多少存粮。

这么一算,乐宛就打算趁着转换地点固定了,就把银元先给出了。这东西算不上古董,还是币圈的人在玩,自己出一次差不多就能挣个好几万,足够很长时间的生活了。

打定主意之后乐宛就没再去上次的旅游镇,而是直接去了某临海城市的古董一条街。

这里鱼龙混杂,走现金也不是什么很难见到的事。乐宛提前打听好了价位,进了某个店铺,再出来时候手里就提了五万块的现金。

一枚银元的价格在五百到六百不等,七十五枚银元卖出五万块,怎么也不算亏了。

拿到银元之后,乐宛就去买了手机,电话卡的事她实在是没有什么好办法。不记名电话卡早就不让卖了,自己没有身份证就办不了电话卡。思虑再三,最终还是偷摸在网上发帖,花一千块钱买了一张别人的卡。

银行卡还是没有的,想要网购就只能采用非常原始的方法,那就是往手机卡里充钱,然后网购时候用手机支付。虽然每次几个点的手续费很让人心疼,但是现阶段也没有更好的方法了。

乐宛舒口气,终于,往后不用在移动之前四处张望怕被人发现了。

她把藏在山洞里的东西都转移到A大的房子里,万青山这套房子上下两层,都是两室一厅的格局,家具齐全,水电网费都是交好的,万青山还嘱咐她尽管住,不要不好意思。

乐宛很满意,打开某橙色软件就先下单了几样颜色素净的布料。

她倒是想直接买点衣服回去,但是布料做工她又不了解,别回头穿出去了被人指责说是享乐主义。还是买布料靠谱,就买纯棉的,颜色不要花俏。拿回去找认识的人帮忙做,这样都知道她是扯了布做的,至于布料?供销社一天往外卖多少呢,谁能记得住自己买没买。

再接着就是买了个滚铁环、小陀螺,还有毽子和沙包。

不得不说七十年代真的太缺玩具了,可能大城市还好些,但能玩的也不多。家里几个小娃每天不是撵鸡就是撸猫,连个正经玩具都没有。

也许是太久没有剁手了,乐宛简直买的停不下来。

复古帆布包,几样能在这边穿的衣服,面膜化妆品,各种腌腊制品,小吃零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