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历史同人)清十四的奋斗史(436)

这也是他那个时代,为什么大家都说,“小年糕”是雍正爷的真爱的原因。

墓葬里除了皇后就是皇贵妃了。

而年氏其实在年羹尧倒台之后,并没有受到牵连,依然是宫里头的年贵妃,她是年羹尧倒台之后的两年才去世的,去市州,被雍正皇帝,追封为皇贵妃,谥号“敦肃”。

其他的妃嫔都是葬在妃陵里的,而不是皇陵。

雍正对年氏应该是有感情的,不然不会将年氏葬入自己的皇陵,像是其他的妃嫔就没这个荣耀。

三个人吃饭,其实也挺热络的,说起来都是兄弟,谈的事情范围也很广泛,十四阿哥满嘴跑火车,各种吃啊生意经。

八阿哥虽然尴尬,却在饭桌上说话妙趣横生,惹得十四阿哥频频笑场,而四阿哥这个寿星也很捧场,说的话不多却句句都在点子上。

吃的东西也以青菜居多,但是十四阿哥却下了虾滑和豆腐皮儿下去。

因为他看八阿哥爱吃,话说他真不知道八阿哥爱吃什么,这难得看他下了两筷子,就多下一些在锅里头。

饭吃的倒是舒坦,吃过了饭之后,又去了书房,八阿哥以为十四阿哥会告辞离开,结果十四阿哥没走!

十四才不会走,他还没看够戏,怎么能走呢。

四阿哥也没有要撵弟弟走的意思,何况,撵人的话,恐怕第一个要撵走的不是十四阿哥,而是他这个八阿哥。

没办法,八阿哥只好硬着头皮将话题扯到了各自的差事身上。

八阿哥现在负责内务府,又在吏部挂着个职位,权力不大但是涉及的方方面面,要不然他也没有强大的信心,敢抛弃大阿哥,自己另立山头。

而四阿哥呢,如今转到了工部,户部的差事,虽然也担着,可是工部更需要他,因为工部兴修水利的事情,万岁爷刚出了事儿,永定河那里的工程,起码那桥是非得返工不可了。

当时这返工修桥和西岳庙的差事,碰到了一起,八阿哥知道返工修桥辛苦不说,还得离开京城;所以他选择了西岳庙的差事。

而返工修桥这件事情,就落在了四阿哥的头上。

说起差事来,十四阿哥就闭嘴了,没办法,他没差事啊!

倒是八阿哥,说到了差事就吐苦水,什么“修缮不易”、“花费巨大”等等。

四阿哥低头品茶,八阿哥滔滔不绝,十四阿哥本来手拄着下巴,手肘拄着桌面听,后来就开始小鸡啄米,最后从坐着,到躺着,后来就趴着,眯着眼睛……睡着了。

八阿哥太厉害了,愣是把十四阿哥催眠了!

四阿哥听着他亲弟弟的小唿噜声,再看一眼已经压低了说话声音的八阿哥,心里一晒,这就是对比啊。

八阿哥看了看无动于衷的四阿哥,不得不使出杀手锏:“不知道四哥在户部,可听说过火耗银子?”

“这个都知道啊!”四阿哥的反应淡淡的:“这有什么好奇怪的?”

“火耗”起于明代万历年间,原指碎银熔化重铸为银锭时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的折耗。

明朝中期以前,朝廷上的税收,实行的是实物和货币并行的体制,后来逐渐过渡到以货币为主,但那也是已铜钱和铁钱为主要媒介,从南宋到明朝初年还实行过纸币交易,由于严重的通货膨胀,但到了明宣德年间以后就完全是银本位了。

但是,银子是贵金属,老百姓平常用的还是以铜钱为主,就算手里有点散碎银两,但官府向朝廷解送的税收都是五十两一锭的大银锭。

这样,官府必须先把老百姓手里收到散碎银两重新回炉铸造银锭,在铸造过程中白银会有一定的损耗,这就叫做“火耗”

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赋税一律征银上交国库,把百姓交的碎银熔化重铸为上交的银锭就有了一定的损耗,因为是熔炼的时候,消耗掉的无法预估,故而很多人都以这种名义捞钱。

清承明制,官员的俸禄低微,正常的俸禄收入难以应付日常开支所需,一位知县“每月支俸三两,一家一日粗食安饱兼喂马匹,须银五六钱,一月俸不足五六日之费”。

幕友师爷、门房仆役,都需官员自己出钱聘雇,因此额外的津贴是不得不然之事。

征税时加征的“火耗”大于实际“火耗”,差额就归官员了。

清初的官员沿用了这种做法。而且,“火耗”不断加重:一般州县的火耗,每两达二三钱,甚至四五钱。偏僻的州县赋税少,火耗数倍于正赋。

虽然顺治、康熙年间也发过禁令,但并不起作用,以后也就默认了这种捞钱的方式。

“奇怪不奇怪,今年江南的税银,单单是火耗银的数目,就高达二十万两。”八阿哥声音不由得提高了一些:“一年就二十万两火耗,那银溶炉具里烧的是银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