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农家小福女(1055)+番外

唐县令问,“你们这里婴孩出生多久后会上籍书?”

文书想了想道:“不一定,有孩童满三岁来上的,有满五岁后才来上的,有偏远些的地方,甚至八岁上才来上籍书。”

唐县令蹙眉,“不统一?”

“做父母大人的都想等孩子站住了再来上籍书,不过孩子一出生就在里正那里有记录,每年过年前里正都要把那一年出生的孩子数上交。”

唐县令问:“有记录吗?”

“有,但只有人数,更具体些的,得问里正了,”书记员叹息道:“纸贵,有些里正也不会记得很详细的。”

唐县令就问,“一般孩子出生后多久会上报给里正?”

“三天到一个月内吧,”书记员道:“若是年前孩子夭折了,有的里正便将那孩子划去不上报,有的也会做了记录据实上报,历年县令对此要求不一,杨县令对此要求就很严格,每年出生的孩童,名字,生辰都要记下,若是中间夭折了,也要记录。”

这的确是杨和书做事的风格。

唐县令笑了笑问,“花销不小吧?”

“是,每季要给里长们的纸张花销就不小,要求是县令提的,总不能让里长们自己出钱。”

唐县令点了点头,“不过不要紧,现在你们罗江县可不缺钱,只粮种的生意就赚了不少吧?”

书记员就不好意思的低头笑。

三年前,杨和书以强势的手段掺到粮种和粮食买卖中,把罗江县的乡绅和大商人们都打疼了,最后才放开了粮食的买卖,只要他们不再囤积居奇的刻意抬高粮价,杨和书基本不怎么管。

但粮种的买卖,杨和书一直抓在手里,但他也不是独占。

生意是以县衙的名义在做,但后面这两年,除了县衙的份额,杨县令,县尉,主簿等人都有参股,甚至书记员知道的,益州城里的明刺史都在里面有股份。

书记员悄悄的看了一眼唐县令,只除了这位唐县令,明明他和杨县令关系不错,满县衙都知道,他们县的杨县令和华阳县的唐县令不仅是世交,还是同窗,感情好得很。

好到每个月都有书信往来的,频繁的时候,三五天就要来回一封信。

唐县令和书记员说了一下闲话,看着下人们将县衙的灯点起来,他便道:“你找一找十年前到十三年前七里村报上来的新生儿资料,一会儿送到我那儿去。”

唐县令顿了顿后又道:“还有十年前到十三年前所有往来县衙的公文,以及县衙张贴到布告栏的公告副本也都找出来。”

书记员头皮有些发麻,“大人,这天都快要黑了,您看得了这么多吗?”

唐县令对他微笑,“不怕,本县年轻,熬一熬就好。”

书记员:……说得好像他就老了一样。

第800章 资料

七里村的新生儿资料好找,一里一年新生的孩子有限,而不巧,里长报上来的正是最简单的数字,但往来的公文,以及张贴到布告栏的布告副本那可就太多了。

不说看,就是找都费好大的劲儿。

唐县令可不管他们要怎么找,反正他就要看。

他吃了一点儿东西便拿着才找出来的数据对照着户籍来看。

因为孩子上籍书的年纪不一样,他需要翻找的籍书还不少,哪怕只有一个七里村的资料,他也要费不少劲儿。

好在这种枯燥的事情他做得多了,又能一目十行,记性还好,他拿了一张白纸将户籍上出生于大贞元年到大贞三年的人都记下,再对照才找出来的里长报上来的新生儿数据。

但并不是对照了就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因为孩子极易夭折,有一些记在了籍书上,而有一些孩子都没来得及上籍书,只在里长给的数据之中——出生或死亡。

唐县令将藏在文书中的数据列下来,一一排除,最后目光凝在了大贞二年和大贞三年上。

他列出来的大纸上,大贞二年下记录了周满的名字,说明她是大贞二年生人,而七里村同年出生的人,上了籍书的是三个,包括周满,还有她侄子周立学。

可那一年,里正报上来的人数是两个,奇怪的是,大贞三年,里长报上来的新生儿是三个,但籍书上显示,出生于那一年的孩子只有两个,唐县令对照了一下后面的籍书和报上来的夭折人数及岁数,发现没有一个大贞三年出生的婴孩夭折。

所以,大贞三年多出来的那一个新生儿其实是在大贞二年就出生了的周满。

可为什么呢?

为什么周满要延迟一年上报?

尤其是在周家还有一个新生儿的情况下。

数据都是年前封印前报上来的,周满是十一月的生辰,完全来得及上报。

上一篇:农女殊色 下一篇:猎户娘子好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