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男二的科举之路(181)

李况刨根问底:“那又该如何解决呢?”

顾准拿出了他这阵子捣鼓出来的溶剂。

这也是他从那些书上面学的,在此之前,顾准还从来不知道世界上有这么稀奇古怪的东西。

顾准这阵子天天在屋中枯坐就是为了这些。不过顾准只是看了系统给他的那些书,却也压根没有什么实验的器材,这些溶剂也都是他一点一点尝试着做出来的,中间不知失败了多少次。其一是因为不熟悉,其二,么自然也是因为条件有限。

顾准知道这些东西已经超出自己的时代太多,本就不是出现在此时的东西,若想强行做出来,难免会有些瑕疵。

只是有瑕疵总比没有的好。

顾准直接做起了当着他们的面,给这些人示范了一下如何精细提纯。提出来的纯度自然是不高的,但是比之从前已经好了不少。

花了大半天的功夫,从上午忙活到了下午,顾准终于将提纯后的细盐送上了桌。

沈元彻目瞪口呆:“看着还真像那么一回事。”

顾准回之以冷笑,要不然呢?他是在顽笑吗?

沈元景又问:“这法子也能应用在海盐上面吗?”

“自然是可以的。”顾准接着道,“这里面最难办的就是这些溶剂的提炼了,不过若是请那些老工匠过来交由他们去做,没准会做得更好。我不通于此道,火候和温度控制的都不是十分得好,所以做出来的东西杂质也多。”

顾准说着,又吩咐了厨房用他们造的这些盐做些吃食,请他们几位品尝一二。

因催的紧,厨房那边也不过只做了两道菜就送上来了。

菜端上桌的时候,一伙人迫不及待地就动了筷子。一方面是因为饿,另一方面也是想尝一尝味道。结果根本尝不出什么区别,跟朝廷做出来的盐毫无二致。

沈元景更为激动了。

盐可不仅仅只是个调味品,更是一种政治优势。若是朝廷掌握了这种制盐的方法,那他们势必会造出更多的盐,若是运用得当的话,届时朝廷便再也不缺钱了。

这些制盐法,不仅功在当代,也利在千秋!

沈元景郑重其事地道:“顾公子,我替朝廷上下跟黎民百姓谢谢你。”

“先别着急替他们谢,这法子还只是其中一种。”

沈元景探身问道:“竟然还有别的吗?”

“自然是有的,比起这个或许更为简单,只要配好卤水,一种为黄卤,一种为黑卤,两种卤水根据一定比例混合制盐,也能得出来细盐。这做法我这边也是有的,只是趁手的东西不多,所以没做,来日若有旁人接手,把这方法教给他们也未尝不可。”

沈元景激动的快要说不出话来了。

顾准却就此打住,话风一转:“只是,太子殿下又如何能保证,待来日官府制作了更多的细盐后,百姓又能不能吃上呢?”

“这……”沈元彻嚷嚷了起来,“朝廷制的盐多了,百姓自然可以吃到。”

这不是显而易见的事吗。

顾准看了看李况。

李况深思一番,最后道:“我会向皇上上书,建议在朝廷开辟一个新的官署,专门负责细盐议价,将细盐的议价权单独分出来。百姓所有建议,可直接通过新官署反映,新官署不对盐课负责,不对朝廷三司负责,更甚至不必对圣上负责,只负责根据民生商议盐价。”

顾准知道,这已经是极限了。

沈元景闻言也止住了话,其实他们心里都知道,这样做兴许根本没有多少意义。税收本质还是为了朝廷开支,若是朝廷缺钱,实在很难相信他们不会通过多征税来实现收支平衡。到那时,甭管市面上流通的盐有多少?他们铁了心要征税,百姓还能不让征么?这个新官署究竟会不会对百姓负责,究竟有没有这个权利跟朝廷叫板,不得而知。再有,若是朝廷想要抬高盐的价格以收取高额盐税的时候,这些官署的大臣又会不会妥协?

沈元景知道,多半会妥协,可既然是顾准要求的,也会尽力满足,所以沈元景道:“待我回了京城,也会在父皇身边多多劝说的。虽不至于立马将盐价降下来,但是能压则压,这点我可以向你保证。”

顾准如何不知道这办法只是个权宜之计呢?但他更知道,这已经是个好的开始了。

把权力分出来是极为不易的,哪怕这只是一个小小的议价权。

顾准最后还是将所有的方子都交给了沈元景。

苏墨言将一切尽收眼底,不同于太子殿下的欣喜若狂,也不同于沈元彻的迷迷糊糊,苏墨言是真的看懂了顾准的忧虑与担心。

但他隐隐觉得,或许这回的事情会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