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伏砚城往事(111)

作者: 文选与文 阅读记录

但是,作壁上观很容易被人秋后算账。杨熙观派杨治平护送唐阐,就是为了要立一功。倘若伏砚城破,杨家寨又遭屠戮,那么凭借杨治平这一功劳,振兴杨家寨还是大有可能的。这也是保护杨治平的办法。

所以,唐阐说服了杨治平,让他跟自己一起走。杨熙观向唐阐道谢。

唐阐看那些杨治平带领的寨丁,都是年轻力壮的,便知道,在杨熙观眼中,局势并不乐观。这样一来,去寻求援军就更加紧迫了。

“天不弃伏砚,唐阐当率大军归来。”

离开杨家寨时,唐阐如此说道。他虽然表现出信心满满的样子,心里还是没有底的。伏砚城能支撑多久,不完全取决于粮草,还取决于人心。

在人心发生变化前,他必须带回援军。

唐阐是顺利逃离了伏砚城,伏砚城仍处于困境当中。因为唐阐携书求援而带来的希望,随着围城时日过去,而一点一点消散,怨气再次弥漫起来。

时日一多,人心就会动摇。荣巨川也是明白这个道理的,他在众人的劝说下,离开荣府,到城里安抚人心。此时此刻,亦不过杯水车薪。

既然城内即将发生变化,那还不如早作打算。只是,这样太悲观了,还是要积极一点,再做一点努力。

荣巨川想到了缓兵之计,即议和。他与心腹们商量过后,认为可行。原因有二,第一,倘若岑璋同意议和,那么自然可拖延时日;倘若岑璋不同意议和,便可借机大肆宣扬,以巩固城中士卒百姓守城之心。

一石二鸟的好计策,当然得用好。荣巨川与一帮心腹细细商议,定了个周密的计划,想好了每一步的应对方式。

结果,荣巨川派出去的人,被岑璋劈头盖脸的骂了一顿。不仅如此,岑璋还当着众多寨主的面,数落荣巨川及其祖上的暴/政,要求荣巨川立刻退位,由岑皛继承爵位,伏砚诸事,由各寨共同决定。

虽然岑璋表面上同意了议和,并且给出了明确的条件,但却将主动权拿过去,反过来威逼荣巨川。而且,这个提议,也起到了收拢人心的效果。那些厌恶战争的小寨,巴不得荣巨川立马答应下来。

这当然不是荣巨川能接受的,他当众拒绝了,并且说:“倘若只为此事,何必兴师动众?岑家寨是叛乱,我伏砚荣氏,不与叛贼议和。”

这本来是荣巨川先提出来的,如今自己大义凛然地驳回去了,自然惹人议论。何况,他放出话来,说:“不日即有援兵,现在弃暗投明,还可宽宥。”

从荣巨川方面来说,议和已经不可能,至少在现有条件下,他不会接受的。要他退位,无论如何都不可以。

所以,荣巨川再次派出使者,先是大义凛然地责备了岑璋一通,然后说明不会接受岑璋的要挟,不向叛贼低头。

岑璋得了回复,勃然大怒,当即将来人斩杀,枭首示众。

其实,岑家寨一方也有动摇的,毕竟围城时日一长,驻守在别处的军队,有可能闻风而动。要是大军来了,不说能否抵挡得住,死人总是会的。那些小寨子,承受不起大的伤亡。

针对这一点,岑端向岑璋建议:“为今之记,当早日破城,想要破城,必定里应外合。”

他提出,到处散布关于和谈的消息,说只是要荣巨川退位,岑皛继承爵位,就可以免于战火,重归太平。这样一来,城里那些苦于战事的人,必定发生动摇。一旦有人动摇,里应外合就不是难事。

岑端还说,只要拿下伏砚城,抓住伏砚子,就是坐实了“叛乱”一名,那些跟着举兵的寨子,骑虎难下,无论如何都得跟着岑家寨。这时候,再有大军来,也可以周旋一番。

岑璋大喜,立刻派人依计行事。

关于议和的事,很快传遍伏砚城。人们议论纷纷,对荣巨川的态度,已经到了视如仇寇的地步。骑墙之人,亦是人云亦云。剩下少数仍忠于荣巨川的,迫于形势,只能闭口不言,或者暗暗提醒荣巨川。

“只是换个领头的,就不用死那么多人。真不知荣巨川怎么想的!”

街上议论的人,已经不顾等级尊卑,直呼伏砚子荣巨川的名字,这是一个极危险的信号,意味着荣家的人心已经丢得差不多了。

“是啊,按岑家寨的说法,以后不许伏砚子独断专行,不是挺好的吗?”

“你说什么呢?伏砚子怎么会放弃权力?”

“对啊,对啊,几代伏砚子,都是不顾咱们死活的。咱们保他做什么?”

……

岑皛走在街上,就算她不想听,也能听见这种声音。伏砚城里,从荣府到城楼,到处是这种声音。大家似乎都厌倦了荣家,而愿意相信岑家寨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