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探花郎(196)+番外

作者: 陌北 阅读记录

小皇帝赵铭和德亲王赵镌不过三五岁,竟然被吓得哭了起来。最后还是太后实在看不下去,出面申斥一番, 制止了双方。

最耐人寻味的是,这场混战之中,据说从头到尾,摄政王赵衡始终未置一词。

于是事情传开之后,众人都心有疑虑,觉得这事上,是明德公和太后占了占了上风。

听说这些事,正是刚过年那几日,大年初三,任劲松在府上设宴,邀请沈静赴宴;席间还有另几个州府的长官,说着说着,便说起了这一番事故。

沈静席间没有多问,散了宴席之后,随即便把卫铮叫来细问京中情势。

卫铮听了也是摸不着头脑:“竟有这等事?这几日并没有收到京中书信,我也不知道竟然有这样的事。”

沈静忍不住又开始忧心忡忡。

沈静虽然不说,卫铮却看得很是明白,便劝道:“年前小有从京中捎来的信你也看了。既然说殿下日渐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想必不会有什么差池。依我看,此事不会这么简单就过去了,殿下必有后招,你就放心吧。”

果然如卫铮所说得,一出了正月十五,波澜又起。

刚过完年的那天,正月十六,带头闹事的几位宗亲清早天未大亮,便被宗人府从府中带走。

五日之后,宗人府协大理寺审理完毕,将这几人从玉牒除名,交给刑部论罪。

消息传开,太后沉不住气了,抱着德亲王去质问赵衡,说他巧立名目,陷害宗亲,公报私仇。

赵衡只说了一句:“清者自清,浊者自浊。有没有事,叫刑部查查看看就知道了。”

太后却还是不放心,因为刑部尚书与向来亲近,最后又费了周折,提出叫大理寺协同刑部一起审理。

赵衡又应了。

结果还是出乎意料。

大理寺同刑部审了一个月,不仅证据确凿坐实了一干人等谋反之罪,还牵连出了十几个朝臣来。

事情一下子就闹大了。

赵衡摄政以来,一直对闹事的宗亲和上疏附和明德公的大臣忍让再三。

可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他这次反击,丝毫没有留手:事实查明证据确凿之后,二月底,朝中十几人因谋反被砍头,其中有六个宗亲,九个朝臣。

动荡了许久的朝中局势,一下子就安稳了下来。

借着这得来不易的安稳,赵衡又接连提拔了几个心腹,替换了被治罪的大臣。

然后三月初,赵衡带着幼帝赵铭、德亲王赵镌,叔侄三人,半个月时间亲自跑了离京城最近的宣府、大同两处边镇犒军,顺便还封赏了两镇大批守边的将领。

半个多月之后,叔侄三人回到京城。接下来,京中又陆陆续续传出旨意,除宣府大同,对其余六边将领,也各有封赏之事。

一时之间,北边九个重镇,处处人心振奋。

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赵衡终于堪堪将朝廷内外的局势稳定了下来。

这一年的时间,也正是国孝之期。

卫铮没有接着沈静的话说下去。他往窗外看看,见往来无人,才低声对沈静道:“如今明德公和太后偃旗息鼓,朝廷内外风平浪静。陛下和德亲王各自平平安安。殿下这一番作为,也算是不负所望,对得起先帝的在天之灵了。”

沈静闻言,默然片刻,点了点头:“……想必是吧。”

沈静伤了脚腕还没好利索,便惊喜的迎来了故人。

三月底,奚维随大太监郑满去福建督军,途径南京,因郑满有事逗留了几日。奚维无事,便特意绕道苏州,来探望沈静。

故人久未相见,难免要酌酒叙旧。

酒到酣处,奚维为沈静斟满了酒杯,感慨道:“这一年来,你颇不容易。”

沈静也有几分醉意,端起酒杯喝了一口,叹道:“何必说我。卓大人为了江南公事,辞了官告病还乡,难道容易?去年九月鞑子犯边,甘肃平民战士死伤无数,指挥使黄启祥大人难道容易?山东大旱,江南粮食又歉收,户部罗举大人难道容易?先帝崩殂,幼帝践祚,桩桩件件都是大事,礼部徐文大人难道又容易了?还有临危受命的豫王殿下,不到五岁就要临朝的圣上——更别提这五万为了修筑堤坝,日夜吃住在河岸上,连过年都不得与家人团聚的百姓了。”

“……”

沈静为奚维倒满了酒,又为自己满上,将酒壶放下,苦笑牢骚道:“这世上,哪有一个容易的人?”

“这么说来,我倒算是幸运的了?”奚维笑道,“在锦衣卫憋屈了这大半年,托殿下的福,终于能得偿所愿,去正正经经打仗了。”

“是不是因为福建受到倭寇袭扰之事?”

奚维点头:“正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