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探花郎(57)+番外

作者: 陌北 阅读记录

沈静听得心中一紧。

南京京营加临近几处卫所,如今大约十万兵力,能用的大概六七万。三成,就是两万人。他被这个数字惊了一下,心中突突跳了起来,按捺许久,还是忍不住插嘴道:“……殿下,我有个主意。”

赵衡端肃的目光看过来:“什么主意?”

沈静顿了顿,迎着他的目光,慢慢说道:“或许……可以不必非从海上航道往北方运粮。”

第32章 盐引换粮

南北方的粮食航道,可以说是国家维持生命的命脉也不为过。

自本朝立朝以来, 北方边乱便一直没有平息。鞑靼人被赶往西北荒蛮苦寒之地, 觊觎中原之心不死,隔三差五就来骚扰边境,每年三四月青黄不接之时更是骚乱不断。北边九个重镇养着几十万兵力, 连年征战。尤其宣府大同, 直冲着北京。

除了养兵, 朝廷还时不时以“赏赐”的名义, 在每年三四月份往北方几个部族投喂些粮食布帛,就怕他们饿得太狠,化作了食人的恶狼。

因此北方一旦断粮,就相当于自己豁开了口子,给鞑靼和蒙古人敞开了大门。

沈静虽没有科举入朝,但多年读书熏染, 对这些情况了如指掌。他父亲年轻时做行商, 早年还曾往北方贩卖收购过粮食, 几乎走遍了大江南北,尤其西北之地,曾多次涉足,还差点把命丢在了那里, 因此自沈静幼年时候,便时常听父亲对他说起这些。

加上他知道汉王谋反之事以后, 为防备赵衡问起来, 私下翻找了不少有关山东的地理海事书卷图册, 对山东各地及沿海之事,也时常在心里暗暗琢磨。

此时沈静壮着胆子,对赵衡说出自己的想法:“只要走陆运,往北方和京城运粮食,不就绕过山东了吗?这样一来——”

还没等他说完,孙平已打断他道:“还以为你说什么,原来是这个。可是沈先生,你知不知道陆运的花费到底有多高?运一千担粮食的陆运花费,几乎都可以从京城买一千担了——”

赵衡却抬抬手,止住了他:“你让妙安说完。”

沈静看看赵衡,又看向孙平道:“孙尚书稍安勿躁。我再给你算另一笔账。”

“朝廷之所以从海运粮食布帛,无外乎是因为陆运费时费力,损耗太多。不过虽然如此,朝廷的粮食也不全是走海运,每年都有些是从陆运的。我整理南京户部呈给殿下的奏报时,特意留意过陆运这一块的花费,确实比海运高出不少,几乎都达到了两倍,有的甚至高达三倍之多。”

他顿了顿,又道:“可是比海运高出的费用到底在哪里,这一点就值得斟酌了。在下父亲当年做行商,曾往北方贩卖过粮食。因为海上航道被朝廷掌控着,商人难以利用,所以他大多都是走的陆运。这一块的具体成本多少,他没有详细跟我提过;但是我清楚的记得,根据他的说法,陆运成本并没有比海运多多少,最多也就多个二三成而已。”

他抬头看着赵衡,低声说道:“同样是陆运,运送的都是粮食。朝廷运送的花费是海运的二三倍,这花费几乎比粮食还要高;而商人运送,这花费却只比海运高出二三成。这里头的差,真是是天壤之别了。几位应该都能想到,这是差在哪里了吧?”

众人一时都不做声。

官吏贪污,层层盘剥,有的甚至假公济私,公粮私卖,这些都是明白的事,谁不知道?

孙平小声嘀咕道:“……那有什么办法,朝廷也不是没有治理过,可惜不管用啊。”

赵衡却明白了沈静的意思,黢黑的眼盯着他,一语中的:“你的意思是不是,让商人运送军粮?”

沈静点头:“正是此意。既然商人比朝廷花费少,损耗少,运送的时间还短,为什么不让民间商人取代朝廷官吏来运送粮食呢?”

孙平道:“自然是因为商人重利!沈先生,我还是觉得你想的太简单了。俗话说,无利不起早。商人之所以花费少,是因为花的是自己的银子,花多了自然心疼。可是要把他们征召起来帮朝廷运粮,也未必就那么尽心尽力了。”

“要他们做事就行了,为什么一定要征召他们呢?”沈静反问道,“商人重利,那就给他们利,朝廷下了命令,只要在北边等他们送粮食去就行了。送多少粮食,给多少利,这不就行了?”

“唉,”孙平叹一声,“你这是没在北边待过。朝廷要是有那么些银子拨过去,他们还至于等着运过去的粮食?”

他三番两次打断沈静的话,以至于赵衡直接瞪他一眼:“你少说两句。先听妙安说完。”

孙平顿时噤声不语。

“‘利’未必然就是银子。”沈静继续道,“商人重利,他们有的是手段牟利。朝廷缺银子,那也可以不给他们银子。甚至不用朝廷,南京六部就有商人想要的‘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