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综同人)综穿之一路向钱(91)

作者: 紫羿叶子 阅读记录

可着他一个人忙,要生生把人累死。

别说他了,就是造办处,两个造办处加起来上千人,都忙得不行了。大部分的人还都让傅恒和弘昼给调去制造武器去了。剩下的,玻璃处占了一部分,还有几十号在研究蒸气机和织布机。剩下的就没多少人了。六十多个作坊,能抽调出来用的人,十个都找不出来。

那怎么办?

办学吧。

也别只培养工匠。要办就办大一点儿。

皇上一出手,小气了才多掉价儿的。

大臣们也知道,皇上是要造的东西太多,没人用,才要办学的。这个事儿,国子监里的监生们干不了。翰林们想反对,都没理由。人家皇上就培养个工匠,又不碍你们啥事儿,你们瞎嘚吧啥,找收拾呢?

而且,皇上说了,这办学是招工匠的,将来学成了,要入造办处,所以,学校一应的费用支出,都由内务府承担了。

这么一来,臣子们就更没法反对了,皇上花自己的钱,给自己家雇人儿,说白了就是家事,这谁也管不着啊。

那就办吧。皇上办学,得有个大气点儿的名字吧?既然是给皇家服务的,那就叫皇家工学院吧。面向全国招生。八岁以上五十岁以下,想学手艺的,都可以报名,只要面试通过,吃住学费全免。学成直接进内务府工作。听上去特别的高大上。

不是刚刚把各地的驿站都整合成大清邮政了嘛,正好把这个招生的消息,下发到每一个地方。当是一次信息传达的预演,以后政令通达,得慢慢的做到实处,让每一个百姓都知道,朝廷有什么新政策,新福利,不能让地方的官员说什么是什么。

招手工学徒这个事儿,就是个契机,皇家学院办起来了,开始是纯工科,只要打开一个口子,后面的就好说。

做工匠,家庭条件好的人家,一般是不会让子弟出来做这样的。更多的还是有祖传手艺的,或者是贫苦的人家,养活不起孩子,给孩子找个出路。毕竟这不要钱,还管吃管住,学成了还有工做,一辈子不愁,就是很大的诱惑。

各地的驿官们挨家挨户的通知,有想要考学的,都到府城的大清商行去报名。没有路费的,可以先跟商行借取。

折腾了三个月,都开春,河水都化了,第一批的学员才招上来。满打满算的就两百六十个人。报名的倒是不少,几千人。可如今急用人,不能啥样儿的都招,得找心灵手巧的,最好还能识字的,有家传手艺的更好了。事实上也是,招上来的,大部分都是世代做工的手艺人。悟性天赋都比普通人强上许多。也有那种天才,自学成才,啥东西看一眼就会,上手就能做的。还有一天儿没学过,拿个树枝就能花图的。

商行的掌柜们得了主子的信儿,完全是按照主子要求的标准选上来的人。

年纪最大的都四十八了,是个石匠,一同入选的还有他儿子和刚十岁的小孙子,祖孙三代,俩石匠,手艺是让造办处的人看了都佩服的。

特别是那个叫柳条的小孩儿,那么小个人儿,还做不了石匠,那个手巧的呀,最普通的竹子柳条到他手里,能编出来各种家具来。把楚然稀罕得不行。

其他人的情况,也都跟柳家祖孙差不大多。都是有基础的。上手很快。

学院就设在圆明园的边儿上,靠着别有洞天的城关外面,沿着城墙根儿两侧,建了三排的宿舍,再往外,左右各有一个大院子,左侧是上理论课的教室,右侧是工坊。中间隔着驿道,出入城关。

这是先期建起来的,地方不大,方便皇上亲自过去上课的。以后学徒多了,这点地方哪里够。

已经在十里之外,划了一块地出来,有百十亩大小,原来是九贝子允禟的园子的一部分。后来允禟下场不好,儿子们都被圈在京城的一个三进的院子里,家产都被捎没,他的园子辗转的也都分得差不多了。还剩下的这些荒地,一直也没人要,就那么荒着呢。刚好做了皇家工学院的校址。

那边也已经开工在建了。图纸都是皇上亲自出的。

园子边儿上的校区,房舍都是新材料建的。是砖瓦水泥结构的。砖是红砖,与惯常用的青砖不同,极易烧制。是水泥厂子里的一个瓦工,听了外国商人白话他们的红砖房屋多么多么漂亮,简单的问了问工序,没几天就给做出来了。再用上水泥,建房子比做青砖木头建的,快多了。一间房子,两个人干,一天都能彻出来主体。

新学徒们对这些个红砖瓦房新奇得很。再一看食宿的条件,都觉得进了皇宫似的。

后勤的部分师父没那么些精力管,都是楚然负责的。她也没想着标新立意,就按照大学宿舍的样子安排的。四个人一间,都是架子床,上面住人,下面放个书桌,再一人分个小衣柜,放私人物品的。再没别的东西了。洗漱是在统一的大水房里,门口就是井,用水自己打。吃饭是大食堂,长条的桌子配长条凳子,大锅饭,一天三顿,一半粗粮一半细粮的二合面二米饭。早上馒头配咸菜和汤。中午米饭配两个菜,每三天一次荤食。晚上或是面条或是米饭不定,菜一般就是大锅乱炖,当天有什么菜就做什么,土豆白菜炖萝卜的时候多。不限量,管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