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梦里老家(117)

作者: 文字之家 阅读记录

“谁不让读?”德绍反问道,「自己本事不够还要怪人家,亏你讲得出来」。

小虎不耐烦地说:“一会儿考体育,一会儿要交钱。这不是明摆着的吗?”

德绍一瘸一拐地走到门口,一边把小虎往回拉,一边说:“钱的事你不要管,只要把书念通就行。”

“钱,哪来的钱?”小虎疑惑地问。

德绍拐回家里,一屁股跌坐回椅子上,叹了气,淡淡的说道:“都窝在家里只能糊口吃的,其它的什么也不行,这个家里一浪一浪地这么多人,必须要有人带头找到其它的出路才行。我把牛卖了,明年请牛犁田。”

小虎的头「嗡」地炸了一下,撒腿就往河边跑。

河里空空的,一伙小鱼在那里杂乱地追逐,一会儿窜起来去叨一下那飘落下来的柳叶。

柳树的枝条耷拉着一动也不动,几只知了在柳树上声嘶力竭地叫着,仿佛在说:“死了死了”。

柳树上他经常栓牛绳的痕迹清晰赫然,岸边石板路上两头牛走时,留下的湿脚印也被晒干了,那头老水牸和小牛母子俩已经走远了。

这两头水牛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无论是对已经分家的大虎二虎,还是对总家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

小虎感觉那泡尿既没有撒在化学老师的身上,也没有撒在厕所里,而是撒在了自己的脸上,让一家人跟着遭了殃。

小虎没能继续和秋姿做同学,秋姿中考时好像也发挥失误,差几分没考上卫校,还好她是县级三好学生,有加分。有了加分,她成功地被地区卫校录取了。

卫校、中师、农校、茶校,读三年毕业就分配工作,家里就有收入进账。

农校、茶校,读三年出来通常分配进乡(镇)政府,有门路有本事的,在乡镇过渡几年就可以调进县里。

农村人家普遍的想法就是通过读书跳出「农门」,农校、茶校一听名称就给人一种泥土气息,因而一般人家可能根本不知道这种「没出息」的学校居然还有这么多好处。

另外,农校、茶校统招名额很少,一些名额是通过委培、定向等方式来招收,绝大数农村人家根本不知道这些渠道。

相对来讲,中师和卫校的名气则要大得多,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定位也要光亮体面得多,家长总是鼓励成绩好的孩子报这两所学校,想读这两所学校的竞争压力最大。

录取中师的难度更大,因为很多乡镇卫生院给人的感觉是有气无力、要死不死的样子。

人们有点头痛感冒挨两天也就过去了,实在挨不过去了就到赤脚医生那里抓把药来吃,不仅便宜还能赊帐。

有个出血事故什么的,心里估计乡镇卫生院多半「吃不下」,于是直接往县医院送。

学校则不同,计划生育虽然实施了很多年了,但学生的数量仍然每年都在增长,每所学校都生机勃勃、欣欣向荣。

为了保证学校能装得下学生,村小入乡中心小学要考,中心小学入初中也要考。初中到高中更是要考,而且录取率还很低很低。

第78章 负重决择

在农村人看来,相比卫校、中师、农校、茶校这四种选择,到城里去读高中则是「鸡肋」。

去读嘛,考上大学的几率小之又小,每年县里乡里有几个人能考上大学那是明摆着的,浪费三年时间和金钱不说,还可能让孩「坏了胚」。

对乡下人来讲,十六七八岁这三年正是长劳力的时候,如果这三年花在学校里,又没考上大学,三年时间把人惯懒了,眼光却养高了,无论是上山还是下田,什么活都不会干,更不甘心干,胸中有点墨水,但又换不来饭吃,高不成、低不就,惹得家人犯难。

考上高中,不让去吧,既怕真有祖坟冒青烟的好事被错过了,还怕自己老了,被晚辈把这个事拿来出来说。况且孩子考上高中不让去读,说出去也不好听。

德绍把两头水牛卖了,再东拼西凑一点、找人家借一点,凑足了1800块的调剂费和一个学期的学杂费、住宿费,让小虎去读县二中。

到二中报名后,学校里没有区分调剂生和计划生,而是一起编班。

高一年级一共六个班,小虎被分在了四班,用两头水牛换来的座位被安排在第二排靠近走廊一侧的窗户下。

小虎的同桌是从浙源考来的,那里是徽饶古道的必经之地,浙源的察关、虹关是很多电影电视的取景地。

有文字记载的世界上身高最高的人詹世钗于1841年出生于浙源虹关,长大以后跟随家人到上海做徽墨,被英国人发现并将其带到国外,其在虹关村的祖居名为「玉映堂」建于明代,现在依然保存完好。

上一篇:嫁妆 下一篇:这一刻,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