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好男人培养系统[快穿](1635)

作者: 甘米儿 阅读记录

生的女娃娃怎么了?

他没儿子,女儿女婿生的孩子还是跟他姓,怎么就是绝户了?不照样有人给他养老送终?女婿对他们孝顺得很。

冯大峰许是太高兴,多喝了几口酒,有些微醉,话都比平时多了不少。

饭桌上。

季淮和冯巧兰坐在一起,他单手抱着女儿,还给冯巧兰夹了块鸡翅。

“妈来抱,你们先吃饭。”冯母是很传统的妇女,歇不下来,也认为做家务带孩子是女人该干的活。

季淮拒绝,还给她预留了个位置,“妈,您坐这,和我们一块吃。”

冯巧兰也起身去拿碗筷,还给冯母盛了碗汤,“您都忙一个早上了,歇一歇。”

“没事儿。”冯母笑得脸上起了不少褶子,端着汤喝了两口,看着季淮怀里的孙女,笑得更开。

一家人其乐融融,可让张大婶几人酸上不少。

末尾,冯大峰还送了冯佳盺一个小的长命锁,挂在她的脖子上。上面的图案精致,又是用金打造,让人更加眼红。

大家心底又是一阵犯嘀咕,早知道就让自家儿子娶了冯巧兰,想不到冯家还有点家底。

他们转念又一想,季淮这叫聪明,知道冯家有点钱,故意让孩子姓冯,这样的话,冯大峰两口子才能心甘情愿掏出钱。

这么一想,不经有些不屑,觉得这小子太精,以后指不定怎么样。

坐在一起的几人还会意有所指说上了两句,言语间,还是有些不屑,结果吃完酒席刚离开冯家,不少人就去打听知青院还有没有知青想娶村里的姑娘,都想给自己的女儿张罗张罗。

以前是相互看不上,知青嫌弃没文化的泥腿子,村里人觉得也就是无用的书生,还不如村里的男子会干活,现在看到季淮拿着笔杆子赚钱,当然又心痒痒。

陈老太太家有两个孙女,她最积极,拐着外问人家想不想成家,还明里暗里说那群男知青年纪不小了。

没想到知青院那几个男知青回答很统一,都说道:“今年还要考高考,还想读书,暂时没有成家的打算。”

陈老太太则气呼呼走了,路上还碰到张大婶和女知青搭话,让人家去她吃吃饭,表明就想撮合女知青和季大海。

季淮能靠笔杆子赚钱,女知青也肯定行。

嫁到他们家,不用下地干活也行,在家靠写文章赚钱,一边带孩子一边赚钱,多好啊?

不得不说想得挺美。

村里这么想的可不止她们几个,那段时间里,村里的知青可谓是受人吹捧得很,这也导致他们尾巴翘得高。

张大婶还下了血本,杀了一只小鸡,盛了一小碗,往知青院端去。还没进门,就听到里头的女知青语气讽刺,“高考恢复了,谁看得上泥腿子?真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说罢,还特意提了下季大海,话语自然也不客气,从头到尾嘲讽一遍。

这下可不得了,张大婶在门外听个正着,一时没忍住,冲进来破口大骂,都上升到了动手的地步。

最后闹得不可开交,村里的人都来看笑话,自此也说明,不是谁都是冯家那女婿,人家瞧不上这些泥腿子,更别提娶嫁。

村里的人自然不爽,又开始四处说道,“季淮好歹考上大学了,也赚到钱了,谁知道那群知青考没考得上?没准考都考都考不上!”

“人家季淮对媳妇女儿多好啊?村里的姑娘怎么了?贤惠能干。”

“也不是谁都能写文章赚钱,要是能赚,早赚了。”

……

那群知青听到自然不爽,他们怎么考不上了?

一定考得上!

而且他们才不会像季淮放弃读大学,那才是愚蠢的行为。还有,他们也要写文章,季淮能赚钱,他们也肯定能赚钱。

外边怎么讨论,季淮并不在意,冯母偶尔会回来说一说,他也就听听,不发表意见。

小婴儿一天一个样,别提多讨人喜,一笑起来,冯大峰都恨不得时刻抱着,一家人都围着她打转,心都快化了。

季淮除了上工,就是继续砍沉香树,挖一挖巴戟,有时候给冯大峰拿去卖,有时候是自己去。

卖来的钱找瘦猴买劵,去买奶粉,给冯巧兰买习题或书本。

当月中旬,他写的几篇文章陆陆续续被登上了不同的期刊和杂志,甚至还被登上了当地的报纸。

投稿时,他写了多篇,有对国家发展的分析和展望,也有建议,更有对国内外形势的解读。

随着几篇文章的刊登,季淮一下有了人气,直接在市区的文人届大火,甚至都传到了省里。他的这几篇文章还被不少学者拿去解读,可谓是提供了一个全新又全面的角度。

大部分人都身处国内,信息不发达,有些消息又被特意隐瞒,思想也自然而然具有局限性,这些文章让人眼前一亮,不由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