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能种田就行了还要虐什么渣(343)

作者: 猫鱼豆腐 阅读记录

刘丰年已经习惯被人注视左手了,他平静地解释道:“之前在外面出了车祸。”

刘犇说了声不好意思,然后直接道明来意。

“你是说想做米粉米线代加工?”刘丰年与后出来看的妻子面面相觑,没想到居然还有这好事。

刘犇现在是村里的名人,只有他不知道的村民,没有村民不认识他的,哦,记不住人的刘福乡除外。

刘丰年当然也认识刘犇,他本来手这样,是不准备种田了的,但听说刘犇这里20元一斤收,想到目前家里的情况,刘丰年咬咬牙还是签了5亩地的合同。5亩地对村里其他人家来说算少的,但他家人力也是真的少,种5亩差不多了,而且还幸好有农机可以用。

“是啊,你们看,我这到时候收那么多米,不发展点副产品,都不怎么好卖,所以才找上了你,”刘犇说着,觉得刘丰年的老婆有点眼熟:“这位嫂子好像见过?”

刘丰年老婆笑笑:“我去你的酱萝卜工厂做过临时工,之前村里修理老房子也去过。”

刘犇:“哦!这样,看我都没认出来,你们现在这作坊好像没有开了?”

“有开,但没有对外大招旗鼓地出售了,”刘丰年的妻子不好意思地说:“前些年不是要求这些吃食都要有塑料袋包装,而且还要标有明显的厂家名称啊、地址及联系方式啊,还有生产日期、保质期、食用方法等等,为了避免麻烦,我们就没有开张了。”

“其实我们还有骑着三轮车去街上叫卖,但……总归是不合法规的。”刘丰年和妻子对视了一眼,有些苦涩。

“那不然去开一个正式的厂呢?难吗?”刘犇问。

“难倒是不难,”刘丰年的妻子说:“我也经常去查,去问,花了很多时间咨询,那些流程什么的,基本都在我心中有印象了,就是……”

刘丰年:“没钱。”

是的,开厂是要有钱的,即使做米粉可以他俩手工做,米粉的成本也不多,但要花钱的地方却不只是这米粉的成本,还有包装的机械,实现卫生标准的一些新措施,印刷包装袋,除此以外的运输售卖等等也都是要钱的。

而他们这对夫妻就是缺钱。

“我能先看看你们做的米粉吗?”刘犇想了一会才问。

“可以可以。”刘丰年很积极地引着刘犇往里走,边走边介绍自家作坊的情况。

这个小作坊以前由刘福乡掌事时,是有不少长工的,不过后来刘福乡年纪大了,人有点小糊涂了,作坊也就开不下去了。当时的刘丰年还在外面工作,虽然也有一手不错的手工米粉手艺,但做这个辛苦又赚不了多少钱,年轻人确实不太乐意做。那时候可没有什么传承不传承的概念,只知道赚钱少,生活不如意。

然而后来出了意外,刘丰年的手受伤了,当时的工作也做不下去了,只能带着老婆回了家。

刘丰年的老婆叫何桂枝,是个勤劳肯干的人,因为和何梅同姓,虽然不是亲戚,但关系也挺好的,所以有可以做工的时候,何梅也找了何桂枝。就是何桂枝还要照顾家里,时间不多,所以前期的正式工就不能去做了,后期的临时活倒是能参与。

何桂枝来了刘屋村后,一直认真帮着刘丰年做米粉,照顾刘福乡,还会和刘丰年轮流骑着三轮车出去卖米粉,这些年过的也很辛苦。

就在5月初全村开始种无双稻后没多久,春白玉萝也收了,当时何桂枝也去做了一段时间的临时工,好歹赚了一笔钱回来。

大家种白玉萝时,何桂枝也是心动过的,但听种过冬白玉萝的村民说,挖这萝卜非常费劲,挖完那几天手里都干不了别的活,何桂枝只能忍痛放弃了。

其实在村里,自给自足,花钱的地方不算多,但他们还有俩孩子正在读中学,寄宿在学校,每个月要给生活费,所以他们还是得好好工作,多赚些钱,为现在和以后的孩子打算。

走进屋后,刘犇路过一排排搭着米粉、米线的架子,这家后面确实是一个比较小的作坊。意外的是,比起前面的房子来说,后面的作坊却干净许多,而工具虽然都有些粗糙,但也都被打理得光亮。

刘犇被带到他们店里的仓库,这里保存着已经可以出售、食用的成品。

“我们这边有细米线,粗米线,扁米粉,圆米粉……过年的时候我们还会做糍粑,看市场需要吧。”刘丰年给刘犇介绍。

刘犇看了一圈,当然他也不是火眼金睛,看不出来什么,就是觉得这还挺干净。

“我每种买一些带回去试试。”刘犇只这么说。

“还要你买什么,你看你进村这么久了,我们也没给过见面礼,这些你就带回去吃吧。”何桂枝手脚麻利地给刘犇装了好几袋,所有种类都放了,递给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