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带着农科院和爷爷一起穿了(166)

作者: 星海灿若 阅读记录

看着街道的人流不绝,就知道长安城的商铺、小贩这几日生意都肯定极好,各家权贵仍旧保留着“赛灯”的传统,今年一盏火树银花灯得了鳌头,灯魁底下聚满了看热闹的人,周围的杂耍班子围上去的叫好声也是络绎不绝。

所有人都在享受这长安的盛世繁华,然而就在这时,无数纸张从高空落下,像雪花一样洒满了街头,长安所有热闹的市坊都发生了这一幕。

有些读书认字的人把纸捡起来看了看,这纸上是印了字的,但看了没两行就全都变了脸色。

这纸上印得竟然是已故驸马郑喆的绝命遗书,遗书上面还有他的印鉴,这封遗书字字泣血、骇人心魄,一桩震惊世人的皇家辛秘就这样扬撒在了长安每个街头角落。

第86章 二更

这封遗书上说,郑喆在年关将至时发现惠嘉大长公主私下调派兵将来长安,他用驸马身份探查后得知长公主要与人密谋造反。

郑喆自觉人微言轻不能改变公主心意,唯有孤身去皇宫去给先皇和先太子报信,临行之前写下这封遗书,若是他不能阻止事态发展,那留下这封书信也算有个交代。

当年那场祸事长安城的人全都记忆犹新,一场宫变让长安血流成河,惠嘉大长公主虽然控制住了局势,可驸马却不幸罹难。

可若这传单上所言不虚,那当日除夕逼宫、血洗太液池的不是废太子而是大长公主!

先废太子是被诬陷、皇室诸人都是被公主谋害,驸马郑喆恐怕也是劝阻不成反被妻子残害。

其实当初就很多人传言这场谋逆先废太子是被冤枉的,毕竟先皇对先废太子当时宠信有加,先废太子造反的理由其实说不过去。

可当时惠嘉大长公主的雷霆手段太过可怕,这种质疑声硬生生被压下去了。

如今驸马郑喆遗书被翻出来,不管这遗书是真是假它已然把长安的风又吹了起来。

很快又有了新的传言,惠嘉大长公主当时已经油尽灯枯,她把皇室正统血脉一夜之间尽数屠尽,就是为了给今上铺路。

熙兴帝的帝位来路从来就没少过质疑声,可这次却不一样,以往大家顶多说他不是最有资格继承皇位的人,比如蜀王造反就用的这个旗号,熙兴帝几个活着的兄弟母族出身都比他高贵。

可现在却直接将他和谋逆篡位联系在了一起,这可是诛心之论。

最可怕的是郑喆这封遗书在多方查证后,有人给出了原件,它是真的!

尽管这件事在事发后,朝廷想努力压下去,可流言蜚语仍旧不断席卷蔓延。

时知听到这个消息,她终于把惠嘉长公主的事最后一环衔接上了,多么熟悉的套路啊,郑氏旁支与嫡枝疏远不和,转而投靠朝廷被圣上选中其最优秀的子弟配给最得宠的幼妹。

郑喆投靠荣安太后不是他有什么把柄被拿捏,只怕是他假装有什么把柄透给荣安,荣安和惠嘉争斗多年,郑喆游走在两人之间平衡她们的局势,以此消耗大良的国力,也以此为郑氏谋取更多利益。

这个局少说得是三十年前布的,那会儿郑黛的父亲还活着,看来郑氏从那时候起就已经开始谋划了。

郑氏应该是看出先皇软弱,不能亲掌权柄,所以把宝压在了惠嘉长公主身上,而后郑喆假装为荣安太后效力,只要在两人其中一个占上风那么他就负责帮另一个压过去,这也导致荣安太后和惠嘉长公主掌政期间朝堂党争越来越严重。

荣安太后去世,惠嘉长公主就不能独存,所以原著中惠嘉长公主被设计诛杀了,只是今生有了时知和崔教授这两只蝴蝶,剧情偏离轨道惠嘉长公主没死透,郑喆提前暴露,可他临死前还是留下一道大良的催命符。

如今郑氏和朝廷只差一步就要撕破脸了,这道催命符也就用上了。

果不其然,郑氏的大儒出了一篇“问情书”,文中言辞犀利的质问朝廷已故驸马之事是否属实,驸马虽是郑氏旁支,可仍旧是郑家子弟,出了这等事郑氏有责任和义务替天下人问个明白,也替同驸马一样在那场宫变罹难的人讨个公道!

随着郑氏的起头,好多宗室与权贵诸侯也纷纷发表了质疑,没用一个月已经有十几路势力扬言要去长安讨个说法了,这其中就包括云州荀氏。

大良这次真的要天崩地裂了。

时知看着势力分布图,她心里发沉,这比她预想的要快很多,郑氏出的这步棋太过让人猝不及防,她的计划被打乱了一些。

时知现在决定临时改变计划:“让叔祖跟着海船一起回清河,船队回来后不去江南改停在桐州附近海域,回来后让他们坐小船靠岸,海船等过两个月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