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带着农科院和爷爷一起穿了(223)

作者: 星海灿若 阅读记录

很快一份“启智月报”就出现在了十六郎面前,他和几个同窗围在一处研究起来,不久几人就入了神,原本要看书画的心思都忘了。

这样的情形不止出现在十六郎他们几个身上,今日上街的文人学子几乎都发生了同样的状况。

“报纸”一共四个板块,分实事、民生、杂谈、科普四块儿。

上面登录的内容,除了各地发生的大事消息、民生杂谈、科普趣闻是报馆人员负责收集,其余时事点评文章都是向和崔氏交好的一些大儒或者退休文官征集的投稿,当然报馆根据字数付了丰厚稿费。

为了做这个报纸,崔氏的造纸坊好几年前就开始研究适合的纸张,书局把活字印刷技术改版几次,终于找到合适的金属材质使用时知配置出的油墨,成功印刷出这种“报纸”。

“报纸”一份儿五文钱,一月出两期,并且长期包年订阅者提供送货□□,同时在崔氏治下各大州府发售。

第一份月报只印了两千份儿在江南各大城市试水,但谁都没想到“报纸”在问世后迅速售罄,负责报馆工作的人有些被吓到,他们还以为怎么也要卖几天呢,

这种新奇的事物,最开始是在各书院学子之间流传,他们年纪轻好奇心也重,平日里喜欢高谈阔论,这“报纸”价格对他们来说不贵,有人在大街上看到售卖就买了份带回书院,然后就一发不可收拾。

不管书院的先生和同学都争相传阅,因为不够看,甚至还因为争抢出现喧哗吵闹声,最终报纸被先生们“没收”拿去传阅,然后一时间各个书院打发书童小厮出门的人格就外多。

所有人都发现这东西简直就是量身为他们打造的!上面除了有大家关心的最新时事,还刊登了很多见解独到的文章点评。

这“报纸”底下有征文启示,说任何人都可以投稿,只要被报馆采纳,那么下期就会登录你的文章和观点。

最有意思的是,它表示你在上面发表文章用个“笔名”即可,只要被采纳除了有钱拿,它是真给你把文章发往各地大城市供人讨论传阅。

这让平日有师长管束不敢随意说话的年轻学子跃跃欲试,当然了你想借此扬名,愿意透露真实身份人家也照样给你发出来。

其实不止是年轻学子,好多学院老师甚至大儒都同样有些意动。

这一招简直就是骚到大家的痒处,读书人喜欢什么?那就是有说话和扬名的地方,这报纸简直就是所有文人的“福音”!

“启智月报”

看名字就知道是谁弄出来的,虽然崔氏在桐州新开的那个“启智书院”开业不到一年,但大江南北已经没有人不知道其大名。

王钊今年正式退下来后就在宁江书院教书,他此刻手里拿着十六郎带回的报纸出神,从崔氏开放所有珍藏书籍时,很多世家就暗中联络过他,可他一直保持沉默。

如今看着这份报纸,他终于把最后那些疑虑想透了,当年他开玩笑说崔氏是要出个圣贤,如今这一桩桩事出来,似乎印证当年他是一语成谶。

崔时知竟然真的能够舍弃家族利益去开民智,这是何等气魄与见识!

可笑他们这些人还在抱着过去不肯醒。

这份“报纸”一出,别人看得是热闹,王钊却知道这是崔时知送给世家最后的挽联,舆论“话语权”从此再不会掌握在曾经的世家手中。

故梦该醒了。

第116章 一更

《启智月报》的出现可谓是响在文坛上空的一声惊雷,它和曾经的官方《邸报》有很大不同。

以往《邸报》只是刊印天下最大的时事消息,因为印刷成本和交通问题,它只流通于官府的公职人员当中,是为了府衙办公使用,普通读书人和平民百姓并无获得来源。

《启智月报》却不同,它虽然也是当权者负责印刷,可它不仅刊登时事,同时它还允许民众“参与”,刊登民众点评文章这是亘古未有只是。最重要的是它首次流通于下层阶级,只要你花钱就可以买道,甚至不花钱也能蹭旁人买来的看一看。

如今在江南、桐州等地的茶馆、戏楼甚至还有专门给读报的地方,原因无他,这报纸的民生与杂谈板块刊登的都是民间真实发的趣事和连载话本,哪怕不是读书人也喜欢听这些故事,而它的科普专栏则是说一些生活中用得到浅显常识性知识。

这个年代娱乐活动匮乏,很多人不识字可他们仍旧有娱乐的渴望,所以听别人讲解这报纸发行上面的趣闻杂谈就成了很多人闲暇娱乐。

报纸刊登的时事和民间趣事能被大家讨论许久,没到几期大家就已经养成半月更新“听故事”的瘾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