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带着农科院和爷爷一起穿了(277)

作者: 星海灿若 阅读记录

要是崔氏此刻再推波助澜一下,那就更要命了,自古以来凡是遇到这种类似天罚的异象与灾害,就没有统治者不下罪己诏的。

其实如果他已经登基那下个罪己诏顶多是丢脸一阵子,等时间长些事态就能稳下,问题是这事发生在他即将登基之前!

别说那些乡野村民了,就连荀氏的文武大臣迷信一点的心里说不定都犯嘀咕呢。

这件事带来的危机,甚至比之前雪域国和郑氏同时来犯都要严重。

最紧急的一个问题——后天开国大典还要不要按时举办?

文武属官对这个问题都统一保持了沉默,他们此刻谁也不敢乱出主意,谁也不知道还会有什么不可预知的等着他们。

再说了,此刻长安及其附近州府谣言满天,民情激愤,就连蜀州也是人心惶惶,他们都知道此刻最应该考虑的不是大典,而是怎么安抚民心,可哪个敢开这个口?

荀延看着沉默不语的众人,疲惫的闭了闭眼:“大典延后,先去救灾,其他事情择日再议。”

并州

今年并州是重灾区,这几日崔教授亲自来了一趟,时知也从靖州特意赶来,正陪他走在玉米地田埂间查看庄稼长势,这里的玉米刚种上发芽,到底能不能顺利收获全看老天给不给活路。

旱灾区太多,北方很多地方的夏收都减产或者绝产,所以崔氏治下的夏耕已经决定提前在部分地区推广秋玉米种植。

“女郎,荀氏决定延后开国登基大典,荀延在多地下了罪己诏。”这消息都不用打探,荀氏自己就在各地发公告了。

“知道了。”对此时知很淡然,她若是荀延也会这么做,风口浪尖上就得要避风头。

“咱们要不要……”白雀感觉这是一个好机会。

“什么都不必做,天灾本是自然,根本就和什么天意没任何关系,今日我用此做刃伤人,他日此刃也必定伤己。”时知看得很清楚,这种不可控事件遇到了只能认倒霉,今天是荀延遇上,谁知道明天会不会是她?

如今崔氏遇到旱灾放在有心人眼里未必不是“天罚”,在这件事上她和荀延一样都是被动的。

“君权神授”这种愚民政策原本就是个双刃剑,荀延是土生土长的古代人,用这种方式还情有可原,可她一个接受过现代教育的人要是也用,那她自己都看不上自己。

这一期《启智月报》出版后,众人发现它除了对西北地区的日食与地龙翻身事件做了报道,同时科普趣闻版面也对这些“异象”进行了简单解释。

日月失房,自古有之,甚至还曾有天文大家计算出过具体时间,所以这并不是什么天罚,日食、月食只不过一种不常见的自然现象,就如同四季变换一样。

此文一出,多地文人儒生争相讨论,天文历法他们虽然涉及不多,可既然能有钦天监这样的地方,那自然还是有人去研究的。

这事不仅在崔氏治下成了讨论的热门话题,就连荀氏治下的儒生也都在关注,毕竟说到底事情是在荀氏地盘闹得沸沸扬扬。

虽然这个科普最终也没有正统学说承认,但它为很多人提供了一种看问题、看世界的新思路。

荀延自然也是知道崔氏的动作,他最近一直都在处理赈灾与安抚民心的事,听到这消息后心情复杂程度可想而知。

赵五娘看着荀延一直沉默,劝慰道:“郎君不必想太多,日食之事也不是只在我荀氏治下。”

荀延苦笑:“我此刻终于明白周公瑾的心境了。”

既生荀何生崔啊!

荀延此生从未有过这样的挫败感,不是说他经不起挫折,心性坚毅者面对再大的困难都能有克服的信心,所以他也并没有被这一时困境打倒。

他觉得挫败的是,换位思考若他是崔时知,面对此情此景他能不能舍得放弃这样一个绝佳机会去攻击对手,答案是不能。

“君权神授”、“愚民政策”是所有封建王朝的统治者都舍不得放弃的一个途径,哪怕骄傲如荀延依旧逃不开这个。

可崔时知她竟然对这个“捷径”不屑一顾!

“启智”二字所代表的含义荀延到此刻终于明白,崔时知从一开始就不打算走那条路,她竟然真要给万民启智!

这背后代表得深层意义值得人去琢磨思考,荀延一时间有些迷茫,枉他自负聪明,可时至今日他却依旧没能看透崔时知这个人。

她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七月北方干旱持续,宁州、甘州、秦州等地甚至出现土地干涸开裂的地区,荀氏、崔氏治下都已经出现饥民,赈灾已成刻不容缓之事。

荀氏还好说,大部分地区都在南方,只有宁州、长安还有蕲州北部需要救济,崔氏却出现北方五六州之地却都需要赈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