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双祺(81)+番外

作者: 秦君隐 阅读记录

王观嘿嘿一笑:“这不是要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嘛。”

后台一片其乐融融,眼看时间一分一秒的流逝,马上就开演了。

江祺枫放下手机,起身给准备上台的韭菜鸡蛋打气。

“加油,演好了下班吃火锅去!”

第四十二章 难题

韭菜鸡蛋一登台,开场效果超出预期的好,他俩只凭身上大褂的配色、还有无厘头的艺名,就已经吸引了台下所有观众的注意力。

江祺枫在下场门帘子后面观察了一会儿,场上俩人表现不错,听台底下动静也热闹的很,这样他终于能放心松一口气了。

正看着,突然听见后边温祺玉兴致勃勃喊了他一声,“师哥,我发现咱俩就没有几身能凑一对儿的大褂,是不是该做新的了?”

这种盼着做新衣服的心态好似应该属于几十年前,至少得是父母那一辈小时候才会有的经历,但放在相声这一行里也是切切实实存在的。

别看现在买个衣服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了,正常生活在城市里的肯定都能买得起,但那只是日常的衣服,换成大褂就未必了。

大褂算是相声演员的演出服,这可有得讲究,要想量身裁一件大褂,几千几万的都有,还有那手工刺绣的大褂中的高级定制,没有几十万做不下来。

要说大褂有没有便宜货,有是有,但一分钱一分货,廉价的大褂穿上身自然只能廉价感受十足。

入了行的相声演员对这个很是挑剔,不追求什么暗纹绣花这些花里胡哨高级定制,至少也得版型工整、布料有质感。

很多外行都爱问,演员的大褂是不是有分等级,是不是有规定演员到什么级别才能穿什么料子的大褂。

没有,是真没有。

不过是人家成了角儿的收入高,有钱才能买的起刺绣大褂而已。

你要是相声说的不怎么样,上得台来没几个人认识,还硬要砸锅卖铁做个几百万的手工盘金大褂,咱不拦着。

听到温祺玉这话,江祺枫只能是无奈发笑:“活儿还没演几场,先惦记上新大褂了,败家啊。”

满后台都是年轻演员,这会儿候场最是无聊的时候,一个个拍着手开始起哄。

“做身红的!”

“红的红的!”

“要正红!”

“演《黄鹤楼》吧!”

《黄鹤楼》这个节目中间有一个场景是逗哏的坐在当间,捧哏站在旁边,跟结婚照似的。

老一辈都说搭档胜夫妻,他们也就爱起这个哄。

江祺枫一时说不上是什么感觉,脸上莫名其妙有点热,或许是脸皮太薄吧。

随后哄苍蝇似的挥了挥手,把凑热闹的这群哄散,没好气道:“本命年都过了,做什么红色!”

谁知温祺玉咧嘴嘿嘿一笑:“师哥,我明年还真就本命年。”

江祺枫语塞,他倒是忘了这茬儿。

“再说!”

——

双祺社开业的第一周,这五天几乎场场满座,有看见微博特意过来的、还有上这儿旅游正好看见门口水牌就买票进来的、甚至还有同行过来望风的。各式观众形形色色,什么样的人都有。

但是,正如头一天江祺枫说的,光是一天、一周可不够,要保持。

难就难在保持。

这个时代因为网络科技的便利有太多一夜爆红又快速过气的案例,能快速走红同时维持流量的人少之又少。

放在任何一个行业都是一样的,想平步青云同时还平稳立足,难。

江祺枫看着网上票务后台的数据,相比起上周,这一周都快砍了一半了。

“怎么搞,这还没坐够半场吧?”温祺玉撑着下巴皱着眉头说。

江祺枫没说话,按下脑子里乱七八糟的担忧,强迫自己冷静思考了一会儿。

突然,他目光决定地说:“不能只依靠那点儿老观众,如果只靠原有的观众维持演出,不光我们得饿死,这一行都立不住了。”

相声曲艺流传至今本来就已经冷的差不多了,大多数人对相声的印象就只有每年春节联欢晚会上的某个节目,或者是最出名的那几个相声演员,如张修明、唐崇安。

仔细想想,现在为什么只有东城和曲阑社还吃得饱饭?就因为他们有几根台柱子,有支持了十几年的忠实观众。

但这样的现状显然是不利于相声的传承的,只有旧人在,不见新人来,总有一天老一辈离开了,老观众也不在了,相声还如何继承?

江祺枫小声嘀咕道:“要是能让不了解相声的人走进园子,能让更多人喜欢相声,算功德无量了吧……”这话不知道是说给谁听的,他还不敢有这么高尚的追求。

温祺玉察觉到他情绪不对劲,什么话都没接,只是握住了他的手,用掌心的温度坚定他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