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高太尉新传(454)

果然,里面很快传来了一个声音。“想不到贫道隐居天目山这么久,如今不过刚到洞霄宫数日便被人认出,姑娘真是好眼力。只不过,你怎么能够认定贫道便是唐子霞?”

“唐真人这不是明知故问么?”李清照微微一笑,目光落在了唐子霞头顶的那顶铁冠上,“东坡居士曾经有‘山人醉后铁冠落’之句,说的便是唐真人那顶招牌式的铁冠。我曾经辗转听说过这段典故,又略知唐真人性情,所以方才有此一问。倒是刚才婢女无状冲撞了唐真人,还请勿要见怪。”

唐子霞一弹袍角站了起来,略注视了李清照一阵便点头赞许道:“我曾经见过无数自诩高洁的男子,也难能找到和李姑娘一般气度的人。令尊的《洛阳明园记》我也曾经拜读过,字字珠玑发自肺腑,端的是不可多得的佳作!”说到这里,他突然仿佛有感应似的把头偏向了外面,沉声喝道,“外边既然有客人,为何不进来?”

被人喝破行止,高俅自然有些尴尬,只不过,当官这么多年,除了练就海量之外,他的脸皮厚度也达到了相当的层次,当下毫不犹豫地举步而入,笑吟吟地道:“想不到我本是专程来拜访唐真人,却还是被人占了先,更没想到占先的乃是李小姐。天下之事还真是无巧不成书!”而燕青则一缩脑袋躲在了廊柱底下,丝毫没有现身的意思。

见到高俅进来,李清照先是一惊,但听完这番解释便觉得释然。高俅既然得到了苏轼遗稿,那么,前来拜访唐子霞便很自然,倒是这样的无心偶遇也能撞在一起,这事情还真是巧极了。心念数转之下,她便退后一步裣衽行礼,随后给了鸣鹂一个眼色。出口惹祸的鸣鹂眼见小姐下了令,只得心不甘情不愿地退到了殿外。

唐子霞既不像寻常道士那样趋奉权贵,也不像有些恃才傲物的人那般全然倨傲。打量了高俅一眼,又听到了李清照的那声高相公,他立刻了然了高俅的身份,当下便弯腰打了一个稽首,模样却适意得紧。

“原来是高相公,想不到以洞霄宫如今的样子,今日却接连有贵人驾临,还真是巧了!”他环视了一眼四周,无奈地摊手一笑道,“前任洞霄宫主乃是个最闲散的性子,所以好端端一个香火鼎盛的地方就成了如今的模样。不过若是依我的本心,那却是极好的。要知道,修道本就是讲究一个道心,若是一心一意只想着世俗香火,哪里能够求证本心得达大道?只不过,这洞霄宫中的百八十个道人却是要吃饭的。为了此事,还真是叫人伤脑筋。”

高俅这才明白这洞霄宫失修的原因,若是宫主经营有方,以此地洞天福地的名头,必定是香火鼎盛,那么别说修葺区区一座正殿,便是将里外整修一新也是轻而易举的事。而自大中祥符年间开始,朝廷便有旨意,洞霄宫可每年遴选一名道童侍奉香火,久而久之,这就是一个相当庞大的数字。现在前任宫主故去,若是还不能采取措施,只怕这百八十人吃饭都要成为问题。

“高相公何妨向朝廷举荐唐真人当这个洞霄宫主。”李清照突然插言道,“须知以唐真人的道法道理,担当此职无疑都是合适的。”

“小姑娘,你倒是会报刚刚的一箭之仇!”唐子霞闻听此言顿时啼笑皆非,“要紧的不是洞霄宫的宫主,而是到哪里去找一个善于经营的人。宫主不过是挂了一个虚名,洞霄宫有田产十五顷,论理应当是吃住不愁,如今却连收田租也困难,可想而知整个洞霄宫找不出一个善于事务的道士。要这么下去,换一百个宫主也是白搭。”

看来这年头和尚道士也不是那么好当的!尽管知道宋朝道士僧人的度牒分外贵重,但是,真正听唐子霞道出了其中苦经,他还是有些震动。要真的是一个不如意便落发为僧或是出家修道,天下岂不是无人事农耕乱了套了?只是,唐子霞当着自己的面说这些,似乎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啊。

第二十一章 句句问心解签人

沉思片刻,高俅便笑道:“唐真人倘若单单只想重修洞霄宫,这件事很容易。须知洞霄宫原本就是天下有名的宫观之一,只要圣上赐三五百度牒,自然能够筹足重修之资。不过,方外之人倘若致力于俗务,却不利于清修。如果唐真人愿意的话,我倒是可以找一个管事,只是,此人却万万不能挂洞霄宫的名头。”

“哈哈哈哈!高相公果然是明白人!”唐子霞发出了一阵爽朗的大笑,随后便饶有兴味地打量着面前的高俅,最后微微颔首道,“我当初和东坡居士论交的时候,最是佩服他不同于寻常官员的性子,论豪爽处,他远胜于江湖豪侠;论入微处,他又考虑周到。似他这样的人,莫说本朝少有,便是前朝也难寻到几人。及至听说他最后又收了一个弟子,我倒有些诧异,谁知论起做官,高相公却比苏门的其他人强太多了!”

“唐真人这似乎不是夸我吧?”高俅哪里会听不出唐子霞的言下之意,但他却丝毫不着恼,只是露出了一丝苦笑,“我深重先师的人品文章,不过现如今,倘若要在朝堂立足,却得遵从另一套。当年王荆公人品文章何等得人敬重,神宗皇帝更是敬其如师,最终还不是功亏一篑?外人如何评论我是不在乎,只求无愧于心,于愿足矣!”

尽管从面上看去不过五十许人,但唐子霞早已年过七旬,身为方外之士,可对于世事却依旧洞若观火。此时,他脸上闪过一丝诧异之色,但却没有开口,而是把目光投向了一旁的李清照。只见这位才名卓著的才女低头坐在那里,一脸的若有所思,显然有所触动。

见此情景,他不露声色地收回了目光,然后轻轻叹息了一声:“东坡居士如今已经故去,昔日苏门四学士也已经凋零,但其他人还在,高相公就没有打算让他们回朝么?他们虽然在元祐年间都在朝为官,但多半没有一展抱负的机会,其后更是在岭南苦捱岁月数十载。恕贫道直言,如果再这么下去,高相公哪怕能让天下百姓安居乐业,于私德上还是会被人指摘。”

高俅闻言脸色剧变,可唐子霞的话虽然刺耳,却不啻是一语诛心。莫说晁补之等人,就连苏过还不是同一道理?苏辙虽说起知大名府,但是,那是赵佶的决断而并非他的劝谏之力,他所做的,只是让苏门中人得以离开岭南换一个条件稍好的地方,于他们实际的处境并没有多大改变。想到秦观等人昔日对他多有指点关照,他便不由从心底生出了一股惘然,但最后还是强自把这种情绪压了下去。

非不欲也,实不能也!赵佶和哲宗赵煦并非一母所生,而且又并非同辈之中最年长的,若非向太后乾纲独断,恐怕登上皇位的不是蔡王赵似就是陈王赵佖。所以,登上皇位的赵佶若要能够稳定天下,只有效法神宗哲宗一条路可走,至少在表面上需要如此。年号崇宁,重用新党大臣,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执政的合法性做考虑。那个时候赵佶下旨赦苏轼,又改元祐大臣编管地,已经是他能够做的极限。

“私德有亏,公心我自忖不失。”面对苏轼当年旧友,高俅却并不想如同对别人一样随口搪塞,更何况,身旁还有一个李清照,他更是不想留一个为了荣华可以枉顾昔日情谊的印象。“唐真人,我不妨对你说实话,圣上起用子由公,已经在朝廷引起了惊天波澜,若是再将元祐大臣重新召回朝廷,朝局必定动荡不安。当年宣仁太后执政的时候,重用旧党贬斥新党,便是从那时候起,新旧两党再无转圜余地,动辄是你死我活之局。纵使此次他们蒙赦回朝,难不成还会感谢那些将他们赶出朝廷的人不成?唐真人,元祐的大臣们已经老了!”

听到一个“老”字,唐子霞不由深深叹了一口气,脸色渐渐阴沉了下来。当初风流倜傥为一时之冠的秦观秦少游死了,书法深为时人所赞的黄庭坚死了,晁补之和张耒虽然还活着,却已经是壮志全消。但即使是他们,焉知不会为了这千里贬谪数十年蹉跎而心有怨言?这都是解不开的心结,若是没有当初的新旧之争,兴许就不会有现在的处境。当然,如今说这些都是空的。

上一篇:冠盖满京华 下一篇:富贵荣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