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撞邪(170)

作者: Aegis 阅读记录

每隔一会儿,就要问张一贺这个要不要放,那个需不需要。

看的张一贺满面笑容。

“好啦,”他柔声说,“相信我的打包行李技术,行不行?不会漏东西的。”

说着,他长臂一揽,强行把白岐玉抓到怀里,亲亲他的脸。

“我不是不相信你,我就是激动嘛……”

白岐玉在他怀里找了个舒适的姿势,露出一个笑容:“第一次邀请喜欢的人做喜欢的事情,这种感觉你不懂。”

“真的,我高中最好的朋友,大学舍友都不清楚我参加探险队的事儿。这是第一次和外行人分享……”

“我懂啊。”张一贺点点他挺翘的鼻尖,“但是,现在很晚了,必须要睡了。不然,明天会没精神。”

张一贺真是个完美的人。

他身手好,有徒步攀岩的经历,能担事。

性格也好,温文尔雅,为人和善,无论社交礼仪还是谈吐,都很快的让探险队的老朋友们接纳了他。

重返地下防空洞的旅程,是白岐玉这辈子进行过的城市探险里,最难忘的一次。

第二次进入,做足了准备:超声波探测仪、红外线摄像机……他们成功开启了“密室”。

密室里竟然什么都没有。

没有猜测的“人体实验室”,也没有废弃的仪器,没有集中销毁的秘密情报,就是个空空的大房间。

但寻找到“密室”这件事,就让他们满足不已了。

这房间大的离奇,粗略望去至少有两个篮球场大,与手绘地图对比,面积与四个岔路口的包裹对的上。

而七个粗壮的承重柱里,四处溅射着黑泥点似的东西。

比原油黏稠,比泥土潮湿,密密麻麻,满地板天花板都是。无论是形状和质感,都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毛骨悚然的事情。

那种感觉是极为震撼的,站在暗无天日的地下深处,荒芜漆黑的巨型密室内,直面亵/渎常理的存在……

白岐玉甚至产生了一种荒谬的错觉:一只难以估量身形的泥怪曾从中蠕动着涌过,它随意的晃动着身子,留下一片存在过的“痕迹”。

但详细调查后,霍教授安抚着大家不安的情绪,做出判断:“是黏菌。”

“黏菌?”队花裴诗薰不解,“细菌还是真菌?”

“都不是,”霍教授解释道,“黏菌有一部分真菌特征,但也有变形虫特征,所以严格来分类是属于变形虫门的。”

“哦哦……”秦小酒灵机一动,“网上好多黄橙橙的那种黏菌迷宫的视频,是那个吧!”

霍教授说,还不太一样。

他们面前黑糊糊的这种,是一种在齐鲁大地内特有的复合黏菌体。

在黏菌为主的架构上,也有真菌、细菌的成分在里面。真要说类似物,有点像传说中的“肉灵芝”,太岁的构成。

但和太岁的区别是,这玩意儿的个体体型都小,一般来说,最大就是指甲盖大,一簇一簇的生长。

偶尔有个体长到苹果大,已经是非常不得了的尺寸了。

它的学名大致叫“B·Kundvz”,最初是一位德国籍的希腊人,叫巴摩喇·孔度,在一战时期发现的,以自己的名字命名了一串很怪的单词。

“那时候的译名都比较奇怪,现在更精准的译名应当是‘帕莫罗·科多’。”

“这个帕莫罗·科多是个神父、福音诗人,东正教派的,来华夏本意是传教。”

“二战时期,战火蔓延,再加上天主和新教已经大幅度的蔓延,难以传教,便回了国。关于它的研究也断了。”

“建国后,六十到七十年代左右,我国这方面逐渐发展了,才倾斜了资力人力,研究我国境内的这一特有品种。”

白岐玉感慨道:“万幸。”

霍教授一聊到学术,就侃侃而谈起来。

他说,在考古界,这黏菌也出现过身影。

之前他跟随省地质勘探队去科考威海的一个西式旧建筑时,在发现的密闭地窖里,就见过一次。

“因为对生长环境极为苛刻,离上一次见,距今已经十几年了。”

不过,却不是这么大的规模。

“无光、潮湿、临海,20摄氏度到零下10摄氏度的范畴……这里俨然是完美的巢穴。”

霍教授对此颇感兴趣,小心翼翼的采集了两大罐子回去,要给生物研究所的师弟带去。

他说近年来,“B·Kundvz”的研究方向都是关于抗肿瘤的,能提取什么几种很罕见的成分,国家对此很是看重。

他说了一大堆大家听不懂的术语,什么“被动靶向”,什么“活性生长因子”的,总之感觉很厉害。

说虽然能大规模人工培育了,但还是野生品种更有研究价值。

其他人也来了兴致,甚至还有人问“直接吃补不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