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历史同人)大秦相国夫人(231)+番外

即使秦王政全程无表情、不现情绪,李牧也不曾展现出半点畏惧与忐忑。

“既要伐韩,牧以为秦王可同赵国一同发兵,先行征魏。赵国南下,同时秦国东进,趁魏自顾不暇时攻占卷城以及周遭土地。如此占据边关要城,毗邻韩国边境,可做攻韩的中转之地。”

李牧胸有成竹道:“届时,秦国南可攻韩,东可伐魏,牧想不通秦王有什么拒绝出兵的道理。”

嬴政确实没有拒绝的道理。

本来定下的,就是要与赵联盟,稳住赵国。如此出言,也不过是想试探试探赵国的目的。

眼下嬴政试探出来了:赵王想打燕国,所以基于同样的理由,不想秦国帮燕国。

那么再出兵伐魏也不是什么难事。

“李牧将军好一双慧眼。”

嬴政由衷称赞道:“将军高瞻远瞩,寡人敬佩不已。不知赵王许了将军如何嘉奖,能换将军如此忠心?”

仅来了咸阳几天,就凭明面上的行动摸清了秦王的想法,并且提出联盟的方式。

不得不说,李牧确实有点东西。

哪个国君见到这样的聪明人不心动啊?嬴政甚至有些惋惜:当年若是维桢夫人说服他来秦国就好了。

李牧将军直率地摇了摇头。

“牧为秦王图谋,亦为我王图谋。”他真诚道:“秦、赵先祖本一家,是兄弟盟国,应该的。”

言下之意即是,许了什么也不会来秦国的,请秦王死心。

嬴政嗤笑出声:“兄弟盟国。”

他冰冷冷地重复了一遍李牧的用词,嘲讽之意尽显。

昔年秦王政在邯郸为质时过的什么生活,李牧清楚得很。

回到咸阳后,过往的事情连母后都不再提了。许多人都以为当年秦王政年幼,不会记得受苦的日子。

许是赵王也是这么想的。

但嬴政从未忘记。

只是少年国君也没打算就此为难李牧。他转头看向吕不韦与赵维桢。

“仲父、太师觉得呢?”他开口。

吕不韦自然是没什么意见。

“于秦、赵有利,便是好事。”吕不韦说:“既要盟约,不韦亦想不通拒绝的理由。”

赵维桢附和道:“本就为盟约,不是更好?”

本来接回春平侯,就是为了还给赵国,寻个借口与赵盟约,顺带在给太子偃找点不自在。

如今还能顺路一起伐魏?算是意外惊喜了。

别人不知道未来,可赵维桢知道。

这么多年过去,赵维桢早就摸清楚了这个时代的情况:她可以提前拿出图纸,可以力所能及地影响他人的人生轨迹。但人生在世,寿命有限,赵维桢就算有天大的能耐,也不能阻止自然死亡的人身死。

历史上,赵孝成王就活到公元前245年,也就是明年。

之后赵太子偃即位,恰逢赵国攻魏,赵偃解除了已攻下繁阳的廉颇军职,命乐乘顶上。

临阵换将可是兵家大忌。这下可好,廉颇与乐乘产生嫌隙,老将军一怒之下干脆离赵投魏,到大梁投奔魏王去了。

读书时赵维桢就觉得,赵偃这个人脑子多少有点问题。

那可是廉颇啊!

俗话说得好,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如此老将,不止是家中,更是一国的珍宝。

这种宝贝你赵国不要,赵维桢要。

当年若非廉颇将军,她和小嬴政怕是都要死在邯郸了,可谓对赵维桢乃至秦国有有恩情在。

今年定下盟约,明年一同伐魏。赵王脑子有问题,不要廉颇将军,那我们秦国稀罕总行了吧?

赵维桢都不求廉颇将军帮秦国打仗,她只希望老将军能有个地方安生养老。

“王上有意,就这么定下吧。”于是赵维桢出言道:“烦请将军与相国好生商议盟书内容,一切妥当之后,可送春平侯与将军离秦。”

嬴政颔首:“就按太师说的办。”

李牧暗地松了一口气。

他爽快行礼:“谢秦王、谢秦相与夏阳君。”

吕不韦和颜悦色地吩咐侍人:“先送李牧将军回驿馆休息,我稍后就到。”

得到秦王首肯,李牧任务完成,也不多留。

客套几句后,他便随侍人的指引离开章台宫。

待到李牧离去,吕不韦才再次转头看向嬴政:“那王上,郑国之事……”

嬴政不言,而是转头看向李斯。

一瞬间,所有的压力都来到李斯这边。

他当即心知肚明:秦王的意思便是既然你提出支持修渠,那就你来得罪相国。

明白归明白,李斯确实分毫不犹豫:“臣以为,郑国虽为间谍,但他面见国君时言之有物、条例清晰,摆在面前的好处也非作假。既是有能力修,如今知晓他为韩王派来的间者,有所提防就不怕其捣乱。这渠,还是能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