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历史同人)大秦相国夫人(266)+番外

赵维桢一挑眉梢。

她不直面回答,而是看向李斯。

“我也没见过公子非。”赵维桢说:“李卿可是公子非的同门师兄。”

“昔年投于荀卿门下,确实与公子非为同门。”直到赵维桢问到李斯,他才不徐不缓地回答:“公子非确为天才,斯自愧不如。”

嬴政点头,看向赵维桢:“寡人欲请他入秦。”

赵维桢没说话。

只是片刻的沉默就足以少年国君明白赵维桢的意思。

师徒二人早就养成了相当的默契,嬴政侧了侧头:“夫人觉得不能成。”

“是。”

赵维桢坦然道:“公子非之策,多数可用以秦国。他那么聪明,也应该明白这天底下唯独只有秦国可供他施展拳脚。然而公子非在韩国处处碰壁,可谓怀才不遇,宁可如此也不肯来秦。我以为,这足以证明他不愿来。”

嬴政却不死心。

少年人转而看向李斯:“李卿既为公子非同门师兄,可愿以同窗之谊劝说公子非?”

李斯:“……”

嬴政微微蹙眉:“李卿觉得也不行。”

“臣与夏阳君想到一处去了。”李斯开口。

青年的脸上没什么特别的表情,或者说,他的反应过分的平常。

国君给了个难题,他既不觉得为难,也不觉得焦虑。李斯摆出了恰到好处的困顿和沉着:“师弟为韩国公子,虽则在韩国不得志,却并无投靠他国的想法。而且,昔年我与师弟在读书时,讨论起天下大势,师弟更愿抗秦,而非助秦。他心性坚定,不见得会轻易改变主意。”

抛出这番话后,李斯才抬头。

他平板无波的面孔中浮现出几分晦涩难辨的思绪。

“但……”明明已经把结论抛出去,李斯却是话锋一转:“王上想要公子非入秦,也不是没有办法。”

嬴政怎么会不懂李斯的意思?

他并非韩王。臣子一句话,秦王政的思路已经想到未来三四步去了。

“你是说,逼他入秦。”嬴政了然。

“是。”

李斯颔首。

“依臣看来,秦国欲攻韩,韩国四面求助不得,定会求助齐国。”李斯娓娓道来:“但齐国多年不曾与秦开战,此次也未必会出兵救援。若臣为公子非,定会劝阻韩王,不去求齐,转而求楚,借着入楚拜访家师之际,说服春申君,联五国攻秦。”

嬴政嗤笑。

少年国君满不在乎:“秦国可不怕他们。”

李斯浅浅地扬起笑容:“可公子非不曾来过秦国,他不知秦国究竟富庶到了什么程度。”

如果没有农具改革,没有农家寻觅新的农作物,也许五国攻秦还能为韩国拖上几年喘息的机会。

但现在的秦国,别说五国攻秦,就算真加上齐国也根本不是对手。

“但,此事若成,便是因公子非而成。”李斯总结道:“击退联军之后,王上可放出消息,迫使韩王为了求和把公子非送到秦国来。”

“李卿怎么知道,公子非就一定会这么做?”赵维桢明知故问。

“……”

李斯深深吸了口气。

说到最后,他面孔中的晦涩才逐渐化为无奈和感慨。

“因为公子非乃斯挚友。”李斯认真回答:“他怎么想,臣晓得。同样,臣怎么想,公子非也很清楚。”

嬴政闻言,一双凤眸里有情绪飞速闪过。

他似是想起了什么,却没有选择表达。少年国君只是点头:“若是公子非去说服春申君……寡人确实也没什么法子。”

天底下谁不知道春申君主张抗秦?他正愁没有由头联军发兵呢。

“但李卿言及齐国,倒是提醒了寡人。”

少年嬴政肃穆道:“既是齐国与秦国多年不曾开战,就别急着打了。他们爱作壁上观,就叫他们做到最后吧。”

赵维桢:“我听闻齐国相国后胜此人相当爱财,可出重金贿赂,请后胜向齐王提供绥靖之策。”

所谓绥靖,即安定安抚的意思。这词到了后世才有了负面的意义,而用在当下,嬴政还是一听就明白了。

嬴政:“好,他喜欢钱财,就送他足够的钱财。”

如此,秦王政果断拍板:“若是夫人、李卿有推荐出使之人,尽快与寡人说。”

赵维桢:“是。”

嬴政:“夫人可还有其他事?”

赵维桢:“过几日官学要招考,王上要来看看么?”

这才是今天赵维桢入宫的目的。

“夫人办官学,寡人自然要去的。”少年国君肯定之后,冷淡的面孔中又不免带出几分揶揄:“若是不去,母后也不乐意。”

可不是吗!

赵姬为了学堂修葺劳心劳力,她就等亲儿子出言夸奖呢!

说到后面,少年嬴政的情绪流露完全是私人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