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历史同人)大秦相国夫人(295)+番外

韩非失笑几声。

赵维桢坐在他对面五分钟,就已经把韩非、乃至韩国的底裤都抖了出来,韩非还有什么可说的?

“君上才、才是好见识。”韩非无奈道:“通古履行的,是、是君上的主意。”

“那公子当真觉得有这么可怕么?”赵维桢开口。

“君上明知故问。”

韩非静静地看着她,一面整理语言,一面用极慢的语速尽量不断连地阐述:“君上深谙周礼多存一日,就会阻碍秦国一日。世人皆尊周、周天子,所以秦国霸道,便为虎狼。秦王欲做天下的主人,就要从——”

到这里,韩非的语句开始结巴。

但他嘴上不利索,脑子却比谁都清楚。青年公子放下酒器,抬手指了指自己的额头,又指了指自己的心口。

“从这里,和这里,”他顿了顿说,“认可秦国。”

该如何认可?

自然是从思想上改变。

如果中原的稚子开蒙时用的是秦国的蒙书,那他们就会接受秦国的文化,进而去了解秦法秦律的正当性。长大后,便会拥护秦国的统治。

所谓大一统思想就是如此,只是历史上的董仲舒尊儒,赵维桢想要天下尊法罢了。

甚至是按照她的理念,法家也不是做不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吸收百家之长完善自己。

“君上高瞻远瞩。”韩非道:“合该,该非佩服。”

“倒也不必。”

赵维桢莞尔:“其实你那些文章,王上是真的喜欢。”

韩非闻言,似为郁闷地缓缓吐出一口浊气。

“只能,能说是,”韩非说,“天不作美,偏偏要我生在,在韩国。”

“那又如何?”赵维桢直接道。

韩非猛然抬头,重新直视赵维桢的眼睛。

赵维桢想了想,也跟着放下酒杯。她极其认真地开口:“人不能选择自己的出身,但能选择自己走什么路。公子应该知道我今日是来做什么的吧?”

韩非颔首。

“本以为君上为、为责难而来,”他回答,“若不责难,则为招揽。”

“是。”

赵维桢也不隐瞒自己的想法:“如果公子生性仁厚忠诚,我决计不多言,还不够我浪费口舌的呢。孟隗向来尊重忠君爱国之人,我做不到,只能憧憬其高尚廉洁。但依公子的文章来看,我若这么说你,反而是在骂你。”

这普天之下,大家还都是想当君子的。

赵维桢这番话,反倒是说韩非不是个君子。

这不仅没让韩非生气,他反而是失笑出声,面上的抑郁也挥散几分。

“君上所言即、即是。”韩非认真道:“非不愿做仁厚之人。”

“公子不相信人与人之间有真心实意,”赵维桢继续说,“也不相信人性本善,甚至觉得这普天之下皆为愚民,需要轻罪受重刑作为教化规训。”

前人为法家做理论与实践基础,而韩非则是将所有法家理论整理概括,不仅是集大成,更是推向了一个极端。

但这样的极端,偏偏是符合时代发展的。

“中原都说秦国为虎狼之国,可只有虎狼之国才能明白你的想法,才能实现你的国策。”赵维桢又道:“孟隗看来,眼下公子非的问题,决计不是公子为韩国公室,不可为秦效力。”

她的话语一停,无比郑重道:“而是只有秦国能实现公子愿景。”

赵维桢说了这么多,总结下来就是:你要是名赤诚君子,爱国之士,我也不和你费嘴皮子。但你不是,非但不是,还挺寡情。既然你不在乎母国恩情,又为何不来秦国?毕竟只有秦人才真正懂你。

可是赵维桢滔滔不绝的话语,换来的却是韩非了然的神情。

他不动摇,也不愤怒,青年公子一张仍残留少年意气的脸上写满平静。要仔细去看,才能看出韩非脸上还有些许黯然。

“我明白。”韩非说。

赵维桢猛然蹙眉:“既然公子明白,为何还要为韩抗秦?这是一条不归路啊!”

韩非第二次失笑出声。

直到此时,他才再次拿起长案前的酒器。韩非仪态拿捏得极好,一举一动写满了公室涵养,颇有风度。

“君上肺腑之言,非感激在、在心。”韩非笑着说:“然君上有意、意忽略了一点。”

“什么?”

韩非尽量放慢语速,无比凝重道:“秦国有没有我,都可以。秦王需要的,是非之论、论著,而非本人。”

赵维桢:“你为著书者,需要的当然是你。”

韩非的脸上带出几分讥诮之色。

“君上明白的。”韩非坚持道:“君、君上扪心自问,秦,秦国当真容得下我么?”

第112章 一一一

111

“秦、秦国当真容得下我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