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历史同人)大秦相国夫人(331)+番外

“你与新来的铁匠们商量一下,”赵维桢说,“能否将刃做薄一些,刀身重一些,用冶铁制造最好。”

在历史上,到西汉末年,钢制兵器已经完全取代了铜兵器,技术相当成熟了。

可惜的是赵维桢不是很懂化学,更不懂炼钢。

她也只能是力所能及地提供生产铁兵器的条件和思路——

而现在,也确实有了足够的条件。

秦央招呼其他铁匠过来,几名经验丰富的老铁匠凑在一起,大致一看,就明白了赵维桢的构思。

“君上所想绝妙!长刀工艺反而简单。”

“刀刃做薄,只重劈砍,借刀身重量加力,倒是个好法子。”

“如此将军们训练骑兵时,也要容易的多。”

根据历史记载,春秋时期就有铁器的使用,到了战国末年,兵卒作战时用的兵器已为青铜器和铁器混合。

至于赵维桢生活的当下,秦国早已开始逐步普及铁器的使用。

原因在于农具的改革与农作物的增加,粮食产量提升了,人不缺吃的,就会去做其他的事情,显然探矿就是其中之一。

墨家子弟又做出了水排,亦是提供了相应的冶铁条件。

更遑论如今韩国为秦国藩国,魏国又为吞并了大半,中原的矿藏也悉数归于秦。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赵维桢始终觉得,历史推进用不着靠一人。

基础生产力提升之后,不用她去做什么,这不是就有吃饱喝足、条件充沛的铁匠,自己开始琢磨如何精进技艺。

那冶铁、制钢的技法不就自然而然地出现了么。

“那就劳烦诸位。”

赵维桢由衷道:“若是能成,秦军将士们不仅是多一份战力,更是多一份回乡的机会。”

秦央兴致勃勃回应:“君上客气了,这事本就是我们的职责。不过……”

“不过?”

“王上当真要打赵国?”秦央问。

赵维桢莞尔:“哪里不可么?”

秦央挠了挠头:“韩国最弱,先行打下来,接着不该去打第二弱小的魏国么?”

“如此看法,亦算一家之言。”赵维桢耐心解释道:“只是打韩,是因为韩国毗邻秦国,也在赵、魏之间。今日韩国为藩国之后,成功将赵国与魏国分割看来,并不是因为韩国最为弱小。

“而后再看赵、魏两国,目下赵国尚有一战之力。如果秦国先打魏国,赵国肯定会出手阻挠,而先打赵国——魏国如何,你也看到了。”

古人也不都是傻瓜,我国历史上大半经典典故都来自于先秦时期呢。

抛开生产力的局限不讲,秦国在战略的部署上,赵维桢自觉看不出任何问题。

“可是……”

秦央犹豫道:“赵国还有李牧将军。”

赵维桢挑眉。

并非赵维桢想长他人志气,只是秦国尚武、奖励军功,在严格的军功封爵制度下从来不缺英勇猛将。数秦国悍将那是要数出一整本史书来的,可饶是如此,历史上的秦国想打赵国,也是对李牧忌惮无比。

足以可见其能力。

也许秦央一个技术宅不善于政治与兵法,但他的反应也侧面证明了一点:连不问世事的科研人员都知道李牧打仗厉害。

毕竟能带步兵大胜骑兵的武将,放眼全球上下五千年,一手也能数得过来。

打不过,说不动,墙角深深扎根在赵国土地里,撬是注定撬不过来的。

要说行离间之计……

赵维桢心中酝酿了诸多想法,面上却认真道:“赵国有李牧,秦国还有王家、蒙家父子,以及其他猛将呢。”

秦央讷讷道:“我不是这个意思,君上……”

赵维桢侧头,指向摆在一旁的兵器架子:“纵然信不过兵卒,也得信你们打造出的兵器才是。”

听到赵维桢这么说,秦央的脸色才好看了一点。

“君上说的是。”他笑道:“赵国只有一个李牧将军,咱秦国名将可是多得是呢!”

这还差不多!

赵维桢刚想再说些什么,话到嘴边,就看到魏兴一脸大事不好地匆忙走进来。

“夫人。”

魏兴神情还算镇定,但跟在赵维桢身边那么久,魏兴一个眼神她就知道出事了。

“怎么了?”赵维桢问。

“夫人,你先做好准备。”魏兴为难道:“赵家老主人病倒了,不……不太好。”

“……”

赵维桢心中猛然一颤。

赵家老主人,说的自然是赵维桢的家中老父赵梁。

第126章 一二三

123

转天上午,咸阳宫。

吕不韦步入偏殿,看到秦王政与蒙毅在低声商议着什么。

“王上。”吕不韦温声开口。

“仲父来了。”

嬴政转身颔首,而后关切出言:“仲父的妻父情况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