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历史同人)大秦相国夫人(373)+番外

这倒是实话。

历史上的秦国攻魏,围了大梁,最终选择水淹都城,不出三月魏王便出降。虽则有效,但实属有损阴德。

不过,当下的秦国也用不着这般手段。

“成蟜出计,围城之后,不派兵打探,只请人日夜在城外呐喊。”嬴政说:“对城内人宣言,秦国有新农具,有足够的种子,秋收后的赋税比魏国要低。秦军亦不伤平民,不屠城、不掠地,城破之后,百姓的日子一切照旧。喊了没把个月,城内已经人心开始涣散。”

赵维桢了然。

如此下去,不用秦军硬打,大梁城内将会自乱阵脚。

这也是之前秦国的做法都叫人看在眼里呢。

秦王政采用了吕不韦“道义之战”的说法,改变了往日军队作风。尤其是在打赵国的时候,秦、赵二国恩怨多年,连赵国的百姓都没遭殃,那魏国更没道理遭受迫害。

很简单的道理。

“大梁城内繁华,商贾众多。”赵维桢笑道:“要是水淹淹坏了那些金银财宝,我可会心疼的。”

嬴政挑眉,知道赵维桢说的是玩笑话,便没放在心上。

二人在学堂院落里散步,路过窗边,听到课堂内读书声郎朗。只是几句开头,嬴政侧头听了听,不禁莞尔:“是《千字文》。”

赵维桢:“王上可是想到了小时候?”

嬴政:“在邯郸时,丹每日最头疼的就是夫人检查背书。起初我不解:一日一页,不过寥寥数十字,怎就背得这么慢?”

邯郸的事情啊。

赵维桢想了想:“我记得那时你还帮他一起背书。”

“正因说要一起,我才知道,原来丹背书时,每读上一句,就要玩好半天手指。待回神时,读完的那一句早忘了个精光。如此反复,怎能背得快?”回想起过往的事情,嬴政无可奈何:“说是一起背书,其实我不过负责催促他集中精神罢了。”

赵维桢一个没忍住,笑出声来。

这倒是符合嬴政与燕丹的脾性。

想一想昔年的小豆丁板着脸去催促另外一个小豆丁背书,还挺有画面感。

“只是,若他今年考学,怕是考不进咸阳学堂了。”嬴政感叹道。

那确实。

连文茵都连考了两年——她还是有吕不韦亲自辅导呢!

燕丹当年接受的教育水准,怕是连候补都进不来。

“如此模式,不在于新颖,”赵维桢说,“而在于好推行至中原。”

应试教育这些东西,说新确实新。

“考试”环节自古有之,赵维桢不过是把封建王朝两千年积累下的经验总结提前搬回先秦而已。当下的君子要学六艺,其内容不比应试教育简单。

但两千年后的模式,优点在于好复制。

“如果咸阳可行,就能着手推广至全国。”赵维桢说:“孟隗以为,可先行在新郑尝试。”

“因为公子非?”嬴政问。

“是。”

没什么人比韩非更适合贯彻方针了。赵维桢又思考片刻:“待到推广差不多了,蒙学教育步入制度,可交由太后与女官子嬴管理。”

嬴政猛然转过头:“夫人为何不自己来?”

赵维桢笑了笑。

要说敏锐,秦王一如既往。

要说灭六国,秦国这辆战车一旦发动,那就是一台可怕的绞肉机。

从灭韩到现在,不过四年的时间。余下三国,楚国实力最强,但对秦国来说仍然不值一提。

当下的秦军比历史上更为所向披靡,赵维桢约摸着,不等扶苏开蒙,秦国就能统一中原。

满打满算,与真实历史比较,快了近十年。

争取了十年时间,赵维桢尽力了。

“树大招风,水满则溢,很简单的道理。”赵维桢委婉道:“王上知晓,一旦形势变化,家国、朝堂上的情况也就随之变化。盟友变敌人,朋友变敌人,都是常有的事情。”

“夫人怕哪个朋友变成敌人?”嬴政问。

“我怕我耽误秦国。”赵维桢平静回应。

打六国的时候,秦国的诸多势力尚且能容忍吕不韦、赵维桢夫妇权势遮天,那是因为他们对外有更严峻的敌人。

那打完了呢?

年轻一代的将军们奔赴战场,新的朝臣也在发光发热。有李斯、韩非带头,别说吕不韦,赵维桢觉得自己都不再能够起到独一无二的作用了。

她能做的事情,李斯也能做,那何必一定要她做?

嬴政半晌无言。

他盯着赵维桢看了半晌,而后缓缓开口:“一统之后,朝堂上会更严峻。夫人当真要丢下我一人?”

“王上请放心。”

赵维桢笑道:“我有私心的。”

嬴政:“私心在学堂,还是德音与文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