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盛唐崛起(215)

郑怀杰则先把那文章拿过来,小心翼翼放好。

“杨兕子好像只写了这些,洋洋不过两千余字,尚未把此书完成。

不过,我倒是听我家二郎说起,他已经把饮茶的工具制作完成。为此,二郎还把荥阳城里的茶叶都收集过来,送到了杨兕子那边。可惜广武山的事情,使得这件事耽搁了……杨兕子倒是说过,茶叶还需雨前好,我已经命人准备明年采摘。”

狄光远听得连连点头,对杨守文更多了几分好奇。

和郑怀杰一直聊到了戌时,最后看郑怀杰有些困倦,狄光远这才告辞,回到了住处。

不过,在出门前,郑怀杰又取来了一套书,送给了狄光远。

“此书是杨兕子所作,青之是他的表字,也是三娘生前所定。

前日他二十圣诞,杨承烈提前给他行了弱冠之礼,并且把他这部书也刊印了出来。我听我家二郎说,这书原本是杨兕子为了逗妹妹开心,根据玄奘法师所作的《大唐西域记》编出来的故事,里面颇有些小趣味……对了,那《大唐西域记》,也是三娘生前颇为喜欢的一部书,估计是在冥中传授,杨兕子才得以知晓。”

狄光远闻听,倒吸一口凉气。

事实上,他此来荥阳还有一个任务,那就是要设法破坏杨李婚约。

别说狄仁杰棒打鸳鸯,也别说狄仁杰心思阴暗。他所做的一切,说一千道一万,还是为了李唐江山着想。经广武山一事,狄仁杰也看出来,李显这个太子的位子,实在是太不稳固。他在朝中根本没有根基,而自己呢,年事已高,也不知还能活多久。

所以,在有生之年,狄仁杰最想做的,便是帮助李显稳固太子之位。

如今武则天希望武李联姻,而狄仁杰也希望能促成武李联姻,确保李显皇位不变。

因为狄仁杰很清楚,武则天并不信任相王李旦。

李显如果不能登基坐上皇位的话,为了武家的将来,武则天说不定就会重新祭起屠刀。

到那时候,李唐皇室也必将再面临一场血雨腥风……

第一百三十九章 上神都(三)

李唐,还真是多灾多难。

面对着一个强势凶狠的武则天,即便是狄仁杰也必须要谨慎小心。

李显不是一个合适的皇帝,他的性格绝不是皇帝的料子。可问题是,能够维持武李和平相处,保证武家在武则天死后依旧能顺风顺水,李显却是最适合的人选。

这一点,武则天知道,狄仁杰也很清楚。

原本,一切都朝着狄仁杰和武则天所预期的方向发展。

可没想到,杨守文却好像西游里的孙猴子那样,突然间出现,一下子破坏了计划。

狄仁杰希望狄光远能够趁此机会,破坏杨李婚约。

不过现在看来,杨家父子恐怕没那么容易被说动……这件事,最好还是让父亲出面。

狄光远想到这里,心中已经有了打算。

他只需要把他所见、所闻一五一十转达给狄仁杰就可以了,其他事情最好不要掺和。

……

第二天,天光大亮。

本来狄光远准备一大早去石城村,见了杨家父子之后,当天就把杨守文带去洛阳。

可谁料想,他昨晚回屋后,本想着看看《西游》,消磨时光。

在他看来,就算杨守文文采不错,得了郑三娘的衣钵,却毕竟是个二十岁(这里是虚岁)的小青年。编个故事哄哄小孩子应该没问题,可要说精彩,只怕也说不上。

甚至,狄光远觉得杨承烈刊印这套书,就有些不太合适。

你一个二十岁的小屁孩子,居然著书了?

我四十多了,到现在也没能著书呢……于是,狄光远抱着批判和消磨时光的想法翻了两页。可这一翻却坏了事,竟手不释卷的看了一个通宵,直到天光大亮。

如果不是仆从喊他,说不定这会儿还窝在榻上继续看呢。

“郑公,你可害苦小侄了。”

当顶着一双熊猫眼的狄光远出现在郑怀杰的面前时,郑怀杰吓了一跳。

可听到狄光远的抱怨,他却像个小孩子一样开心的笑了,“二郎,怎地看了通宵吗?”

“是啊,小侄如今,满脑子都是那只猴子。

不行,这套书我要献给父亲,我自己还要收藏几套。郑公,不知道还有没有呢?”

“这个,我倒是不太清楚了。”

郑怀杰忙招手,示意仆从过来,“去洞林书坊,看看那《西游》还剩多少?”

他说完,笑着对狄光远道:“文宣一共就刊印了一千套,他自己留了一百套,其中有三十套送给了我。不过这三十套已经被我送到了各房,我自己也不过留了五套。”

“那……”

“二郎莫打我这五套的主意,我可是留着,准备送人呢。

不过,我已经让人去书坊打听了,应该不会卖的很快,所以二郎你也不必太担心。”

大前天才送到书坊,三天时间应该卖不出几部来。

狄光远盘算了一下,也就放心了。

“既然如此,那我们动身吧。”

“也好,我和你一起去……说来惭愧,杨兕子到荥阳月余,我这个做长辈的,居然还没有见过他。”

“那,一同前往。”

两人出了郑府大门,便登上了马车。

只是,没等他们出荥阳城门,先前跑去洞林书坊打听的仆从,却慌里慌张的跑了回来。

“阿郎,小的已经打听到了。”

“怎样?”

“九百套,已经卖得一套不剩。”

“嗯,我就说嘛,不可能……你说什么?”

郑怀杰大吃一惊,看着那仆从,露出惊讶之色,“你是说,那九百套全都卖完了?”

“正是。”

“怎么可能,这才三天。”

仆从苦笑道:“小人问过了,郑家先说,前日有一个从洛阳来的豪客,一下子就买了三百套。昨日潘家族长也派人过来,拿走了两百套。其他又有人前来购买,其中不泛我郑家子弟。零零总总,九百套在昨晚就已经告罄,如今已经没货了。”

狄光远在一旁听得,好像听天书一样。

这年头,书价可是不便宜。

后世说‘书非借不可读’。其实倒不是说只有借来的书才有读的兴趣,而是说你不借的话,根本就读不到。书价昂贵,绝非一般人能够买得起。平民老百姓读书,更多是靠着从别人那里借阅。说一千道一万,也是这时代刊印成本太高了……

“这个……”郑怀杰感觉有些脸红。

刚才还说不可能卖完,可现在……

“二郎,若你真喜欢,我回去之后,再送你一套。”

狄光远却苦着脸道:“郑公,小侄可不是要一套……最少十套。如此好书,还需与人分享。小侄还想着等到了洛阳,送几套出去。另外,我大兄和三郎那边,也要留存一套。若这么算来,十套未必够,至少要十五套,才能够达到要求。”

你去死吧,我手里也只有五套而已。

郑怀杰苦笑道:“若如此,只怕要去问文宣,那边还保留多少。”

……

车马,缓缓驶出荥阳城。

沿着官道,很快就来到了石城村。

狄光远没有让右监门卫进村,而是留在了村外。

此时,他可是不敢再小觑杨守文了。一个在三天时间里就卖出了九百套书的人,绝对容不得他小觑。哪怕那套书只是一套普普通通的志怪小说,也足以让他敬重。

唐代文风鼎盛,更包容万象。

其巨大的包容性,远非明清可以相提并论。

经典文章,这是主流;诗词歌赋,那是一种风雅;而志怪小说,则属于一种通俗读物,可雅俗共赏。甚至,连那上不得台面的词牌小令,也能被人们口耳相传。

这是一个没有明确主流与非主流文化的时代。

也许正是它那无与伦比的包容性,才创造出了璀璨的盛唐文明。

上一篇:中国道士的二战 下一篇:宋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