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盛唐崛起(302)

三个少年,大的看上去约十八九岁的模样,小的约有十四五岁的样子。

三人也非常乖巧,静静在李旦身后坐下。

佛堂中,回荡着木鱼声响。

伴随着一声磬音,梵音消失。

太平公主转身,看了一眼身后的李旦四人。

她心里不由得叹息一声,其实在她的心里,最适合为太子的人绝不是李显,而是李旦。

这并不是因为她与李旦风雨同舟渡过了八年风雨,更因为她知道,李旦心性坚强,性格坚韧,善于隐忍,同时又果敢决断。这所有的品性,加在一起绝对比李显那种优柔寡断的性子要强百倍。作为哥哥,李显是一个好兄长;但作为帝王,李显绝非帝王之才。只不过,李显性子柔和,也是武则天挑选他的主要原因。

若是李显,绝不能似李旦这样,静静等待。

而李显的几个孩子,皇太孙李重润口无遮拦;李重福好夸夸其谈;李重俊倒是一个人才,只是性格有些莽撞。至于李显的小儿子李重茂,年纪太小,不足以评论。

相比之下,李旦的几个孩子,却显得不一般。

“八哥倒是好心性。”

太平公主说着,又朝李旦身后的三个少年点点头。

李旦笑道:“太平倒是悠闲,却不知这外面可是乱成了一锅粥。”

“哦?”

“五十万铤黄金,惹人眼红。

母亲已经决定派人追查,但究竟派谁前去,却争执不休……我那府上也是吵闹的厉害,所以只好到你这里躲个清静。”

距离元文都的笔记被发现,已经过去了五日。

五日来,武则天一直保持着沉默,狄仁杰似乎也忘记了此事。

但四千万贯的黄金的消息,已经开始在朝中流传。所有人都清楚,这么一大笔财富,任何个人都无法私吞下来。但如何找到这四千万贯黄金,就成为所有人关心的重点。

凤阁侍郎姚崇,数次拜访狄仁杰,想要打探口风。

不是他贪财,可是他很清楚,若有这四千万贯的黄金打底,则国库必将充盈,不至于似现在这样棘手。如今,每年用于安抚平稳河北道的花费,如同流水一样。还不能断了,否则就会前功尽弃。同时,突厥默啜更是在塞外秣兵厉马,虎视眈眈。

如此一来,并州需要加强防务。

并州大都督张仁愿接连几封奏疏,恳请朝廷在黄河北岸修筑三座首尾相应的受降城,以断绝突厥南侵之路。从战略上而言,三座受降城若能修建成功,将会极大程度的影响突厥的发展,甚至很可能一举破坏默啜扩张的节奏,对突厥形成压制。

可三座受降城的花费巨大,一旦开工,必然是兴师动众,劳民伤财。

国库空虚,哪怕是朝中有识之士都明白,这是一件好事,却由于缺乏钱粮,而不得不予以反对。如果,如果有这四千万贯的黄金,那许多问题也都会迎刃而解。

太平公主闻听笑了,看着李旦,一双凤目中闪过一抹异色。

“八郎,还是不死心吗?”

第二百一十九章 朝天阙(九)

李旦抿着嘴,却没有回答。

“母亲的心思,非你我能够揣测。

四千万贯黄金确实诱人,但绝非你我可以染指。我知八郎心中不甘,但有些事情却急不得。母亲现在属意三哥,想必会把此事交与三哥来解决,以增强三哥的威望。”

“姑姑,四千万贯黄金不是小事,太子方归中枢,恐怕难以完成此事。”

一直坐在李旦身后最下首的少年,突然开口道:“我认为这个时候,大家当精诚合作,把那黄金找到之后,再做打算。否则黄金不现,则一切都是空谈而已。”

“三哥休要多嘴。”

李旦闻听,忙回身呵斥。

李旦所说的‘三哥’,可不是兄长的意思。

唐代人‘哥’的用法有很多,可以做兄长,也能是对儿子的称呼。

比如李旦此时所称呼的‘三哥’,其实就是他的三儿子李隆基。

“三郎,父亲和姑姑说话,你休要多嘴。”

坐在李旦身后最上首处的少年,忙开口呵斥。

李隆基闻听,嘴巴一撇,那张俊美的脸上更随之露出委屈之色,悻悻然不再开口。

“成器不必如此,如今我们一家人坐在这里闲聊,哪有那许多规矩?

不过三郎的话说的也有道理,黄金不取出来,都是空谈……三哥那边人手确实不足,一场兄妹,怎地都要相互帮衬才是。不管怎样,咱们都是李家人,更需团结。”

李旦眉头颦蹙,扭头看了李隆基一眼。

“可是……”

“八哥,三郎说的没错,咱们李家如今已经容不得再有半点波折。

你别忘了,以梁王的心性,又岂能不垂涎这些黄金?若是被他得了手,说不得还会发生变故。这样吧,咱们都想想办法,帮三哥一次,总好过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李旦闻听,脸色顿时一变,又恢复平常。

他想了想,轻声问道:“可问题是,三郎那边会答应吗?你要知道,他那位太子妃也不是等闲之辈。弄个不好,她也会插手其中,到时候咱们兄妹可就里外不是人。”

太平公主陷入了沉思。

李旦所言确有道理,太子妃韦氏是个精明的人,同时也是个私心很重的人。

从她回到洛阳,便积极与娘家,也就是京兆韦氏联系来看,她在培养自己的手下。四千万贯的黄金,足以让无数人为之疯狂。韦氏会不会撒手,也是一个问题。

这笔黄金还未出世,如今已经被太多人盯着。

太平公主沉吟片刻道:“这样吧,我会与三哥谈谈,这事关我李氏的将来,相信三哥也不会不晓轻重。”

“如此,甚好!”

李旦和太平公主又谈了一阵,这才告辞离去。

出太平禅寺,父子四人上马,在卫士的簇拥下准备返回王府。

“父亲,那就是铜马陌吧。”

李隆基突然唤住了李旦,手指铜马陌方向问道。

李旦何等聪明的人,立刻明白了李隆基的意思,笑道:“怎么,想要见那杨青之?”

李隆基微微一笑,却不回答。

“成器,你以为那杨青之,究竟如何?”

李旦扭头,看着李成器,也就是他的长子。

李成器道:“孩儿未曾见过杨青之,但从他的诗词可以看出,此人文风多变,才华横溢,倒是个人物。此次元文都的笔记也是由他发现,说明他是个心思缜密之人。

若用得好,是个好帮手;但用不好……”

李成器压低声音道:“此人骨子里透着一种桀骜之气,以太子德行,恐无法驾驭。”

“成义,你觉得呢?”

李成义是李旦的次子,母亲柳氏,本为宫女。

李旦五个儿子,除了长子李成器是李旦原配刘氏所生之外,其余诸子也都是同父异母。三子李隆基的母亲是窦氏,如今被豆卢氏抚养。其余两个孩子,也是侧室所出。但有一件事,李旦非常骄傲。那就是他这五个儿子虽然年纪相差很大,又是同父异母,可彼此间相亲相爱,相互扶持,绝对可称得上兄友弟恭的典范。

李成义笑道:“我不了解此人,但读过他写的《西游》。

观其诗文,也是个孙猴子一样的人物。如果没有如来法力,恐怕也驯服不得此人。”

李旦轻轻点头,催马行进。

李成器则唤了旁边的李隆基一声,三兄弟并辔而行,跟在李旦身后,缓缓行出归义坊。

……

伴随着时间的流逝,天气也开始越来越热。

已近芒种,五月将至。

黄河地区的雨水变得频繁起来,不过与绵绵春雨不同,此时的雨水略显狂暴,更可能伴随着风暴。此时,巴蜀之地的麦收已经完成,京洛之地的中稻也进入返青。

秧苗嫩绿,生机勃勃。

杨守文听从了上官婉儿的吩咐,最近一段时间变得越发低调。

上一篇:中国道士的二战 下一篇:宋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