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穿成书生郎(271)

时下他不停的回想,上京相行的路上他应该没有乱说什么话,也应该没有口出狂言说天下朝廷有什么政策不好的吧~更应该没有太得罪这位爷吧,平常除了谈情说爱之外,真真儿是恪守本分来着,临别的时候不是还让他顺了马来着吗。

方俞原本闲散的心情因着楚静非的出现登时多了些惶惶不安,感觉跟安了个定时炸弹在屋子里一样。

但却出乎意料楚静非并没有表现出认识他的模样,方俞松了口气。

楚静非被二位爷留下在此陪老皇帝说话,又按方才的计划把太子爷一同叫了过来,四个成年的儿子齐聚一堂,老皇帝瞧着一个个精精神神的好似挺高兴,让几人随意一些喝点酒,兄弟之间唠唠家常。

方俞再一次见识了楚静非多会冷场。

二爷问:“六弟此番西南一行可安好?”

楚静非面无表情:“安好。”

诸人都在等着他说第二句,就好比似路上风景秀丽,民风淳朴云云的话,闲聊嘛,但是殿里足足安静了好一会儿也不见楚静非再次开口。

四爷忍不住暖场:“听说西南茶叶甚好,春夏之时茶山定然芬芳优美,六弟可有细细观览一番啊?”

楚静非答:“未曾观览。”

老皇帝好好的脸色逐渐沉了下去:“那你这一山一程的岂不是白走了一遭,倒是不如在京城中谋个差事做,省得天南地北的跑一遭反而无所感悟。”

太子连忙道:“父皇息怒,息怒。六弟年纪还小,喜爱踏走山川也不是件坏事,儿臣也还曾想似六弟一般洒脱遍走江南呢。”

“噢?你的意思便是觉着做着太子反而拘着你了,倒更想同你六弟一道去游走天下?”

太子闻言大惊,连忙就从自己的矮桌前爬起,立时瑟缩着跪到了皇帝跟前:“儿臣绝无此心,父皇明鉴。方才多喝了两盏子酒,酒后失言,父皇息怒。”

方俞像个摆设的木桩子一样立在边角落里,也难怪四爷会那么好心要请太子和楚静非过来,一个性子冷僻冷场王,一个庸懦说话不经大脑,这般欢聚一堂不闹出茬子也是困难。

皇帝未置一言,还是几位王爷见空气中实在是尴尬,纷纷起身同太子爷求情,皇帝冷着一张脸让众人散了去,临时组局的一场家宴不欢而散。

而他们翰林的几个也被皇帝请了出去,方俞陪同随行了一整日终于自由,心中欢快,若再留着恐怕皇帝要把脾气发在官员的身上了,先溜为妙。

方俞一路找着自己的营帐,行至暗处突然被人叫住,明瞧着已经走了的楚静非不知何时又冒了出来。

“你倒是有两分本事,翰林院竟会把你这个新人带出来随行。”

方俞挂起恭敬的笑容,开口想要叫人,老脸又是不禁一红,不曾想先前竟然跟王爷称兄道弟的,实在是该打该打:“六爷好雅兴,这么晚了好在这头的营帐来散步啊。”

楚静非斜了他一眼,许是觉得人多眼杂,也许又是觉得方俞这幅模样欠怼,没再开口多说什么,又像琼林宴一般忽然出现,说些话不明不白的,扭头又走了。

方俞看着人的背影很快消失在营帐前,又见四周未有人留意,这才放心钻进了自己的帐子。从楚静非的话听来,他没有料想到自己会有幸跟着皇帝随行,也就是说他也没有料到会在自己面前掉马。

他不禁飘飘然,幸而在翰林整活儿一场,此次出来撇下娇妻幼子,也不算白白牺牲,还是有意外收获。

被楚静非突然的出现,方俞差点都被打乱了阵脚,他原本是在思考个人前景发展的。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既然入了官场还是得奔个好前程来,为此他才争取了这回随行。

他拼命的回想着书中的剧情,记得好似原身从籍籍无名的小官儿突然翻身得到皇帝的青睐就是在秋猎上,但具体的剧情是怎么操作的他已经记不得了,毕竟是一两百万的大长篇,故事内容错综复杂,情节太多,而且又是那种过一遍就没有什么记忆的套路文,实在是很难都记下情节啊。

早知道会穿书就朗读并背诵全文了,可千金难买早知道啊!

方俞躺在床上想,今天既没有什么机会,且往后头看,左右秋猎不是三两日就结束的,可得要小半个月。

翌日清晨,皇家队伍便要进山中狩猎了,为彰显九五之尊,进猎场之后率先狩猎的是皇帝,待到皇帝累了宣布结束后头才武官主场狩猎,皇帝则做看结果慢慢考校。

方俞清早就被翰林大人叫了去,昨儿许是照料跟皇帝作陪,翰林大人显然有些精神不济:“今日陛下下场,翰林只派两人随行记录,左右都是要轮换跟随陛下的,老夫记得你字虽有些潦草,但胜在记写的快,这头一场便由你和乾侍读去吧。”